微量元素缺乏症
王玉玮,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系统的儿科理论基础。擅长儿科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小儿心血管疾病、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写专业著作10部,带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几名。
社会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副主任;山东省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儿童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顾问;山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顾问;山东省计划生育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顾问;山东省家庭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华新医药杂志》副主编;《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妈妈宝宝》育儿杂志专家顾问。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
电话:0531-82169351
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人体体重的0.01%以下,在适宜的低浓度的条件下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元素。人体组织中几乎含有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元素,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4种,即铁、锌、硒、碘、铜、钴、锰、铬、镍、氟、钼、钒、锡、硅。
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人体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对促进机体生长发育、调节身体机能,维持人体一些重要的新陈代谢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乏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当然,人体内微量元素也需要平衡,缺乏和过量都可能有害而无益。所以,了解自己体内微量元素情况,已经是一个衡量和预测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如果膳食中铁的供给长期不足,就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发生缺铁性贫血,使全身组织,特别是脑组织供血不足,使人易于疲劳,劳动能力减低。缺铁还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缓慢、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锌是人体重要营养素,参与体内数十种酶的合成,调节能量、蛋白质、核酸和激素等合成代谢,促进细胞分裂、生长和再生。缺锌可降低体内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防卫、创伤愈合、生殖生育等生理功能,特别是在婴幼儿、少儿时期,缺锌可导致生长迟缓、侏儒症、异食癖和性腺发育不良等。锌含量过高反而会减弱人体免疫力,还使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甚至能诱发癌症。
铜是人体内蛋白质和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重要的酶需要铜的参加或激活才能发挥作用。缺铜可诱发许多疾病,如冠心病、营养性贫血、皮肤脱色、骨质疏松、胃癌及食管癌等,缺铜还会引起儿童发育不良及一些地方病。而铜含量过高则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最近的研究发现,老年性痴呆与体内的铜含量过高有关。
其他的微量元素也有各自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硒具有抗氧化、保护红细胞的功能,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发现有预防癌症的作用;碘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通过甲状腺素发挥生理作用,如促进蛋白质合成,活化多种酶,调节能量转换,加速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碘缺乏可致胎儿和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分化和发育障碍;氟是骨骼和牙齿的正常成分,可预防龋齿,防止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另外,锰、铬、钴等对大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也起重要作用。这些矿物质的缺乏将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使人体出现亚健康甚至会发生疾病。
科学证明:一般正常的健康人完全可以从天然饮食中获取足够的微量元素,只有具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特殊的生理、病理状态下的人群才可能导致微量元素缺乏。
各种微量元素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每日都有一定量随各种途径如粪、尿、汗、头发、皮肤、指甲及黏膜的脱落排出体外,因此必须及时补充。微量元素一般均可从食物中获得,在膳食中应增加牛奶及奶制品、大豆与豆制品、瘦肉、蛋、禽、动物肝、肾、鱼、虾、海产品及新鲜蔬菜、芝麻、干果类等食品。由于各种食物所含的元素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因此应平衡膳食,尽量增加食物品种,做到粗粮、细粮、荤素之间的合理搭配。以维持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正常与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