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手语让宝宝更聪明
看过《拜见岳父大人Ⅱ》的人肯定都不会忘记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岳父,其中他用“宝宝手语”和那个机灵可爱的小孙子交流的场景令人难以忘记。如今,这个片段将可在上海家庭中演绎。近日,“宝宝手语”的创史人———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苏珊·古德温博士来沪,为上海家长传授欧美育儿新时尚。长达25年的研究调查表明,24个月的宝宝手语学习者可以像27至28个月宝宝那样说话,比同龄宝宝提前3个月;36个月的宝宝手语学习者比同龄宝宝大约能领先1年;而当最初的宝宝手语学习者长到8岁时,平均智商将比同龄孩子高出12个百分点。
一只狗熊演绎“吃饭”五意思
记者在现场看到,5个不到1岁的可爱宝宝和老师一起演示充满乐趣的宝宝手语课。宝宝手语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大玩具熊,演示的主题是“吃饭时间”。
当老师把手套入玩具熊的假胳膊中,和每个宝宝打招呼,一唱起“欢迎歌”,就吸引了小宝宝们的注意。老师一会儿将手握成C形,五指聚拢,放在嘴边,表示“吃”;一会儿将拇指抬起,其余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放在嘴边,做出“喝”的动作;一会儿又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一样,表示“牛奶”;而手指反复聚拢,碰撞到一起,则表示“还要”;双手屈臂放于胸前,手掌朝下,从上到下挥动就表示“吃完了”……
老师一边唱歌,一边做出相应手势,而小宝宝们则聚精会神地看着。有的伸出小手比划,有的只是傻傻地笑,还有的在妈妈帮助下,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学好“手语” 解决吃饭之困惑
记者发现,不少家长看了现场演示后窃窃私语:“吃饭一直是令父母最头痛的事,但是当宝宝学会了这几个简单手语后,就能和父母轻松交流,表达自己需求,不用再像以往那样用哭闹来引起注意、达到要求。”
苏珊·古德温博士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家长还能更为容易地了解宝宝需求,提供正确回应,使吃饭成为全家都乐于参与的欢乐时光。”她还现场传授了家长“谢谢”、“球”、“猫”等简单的宝宝手语,并且向记者强调:“使用宝宝手语的目的在于,让宝宝能以简单手势表达需求、喜好。”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幼儿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朱家雄教授表示,目前作为欧美流行的育儿新招,宝宝手语能在宝宝未开口前,鼓励他们和家人沟通,不仅可以加强亲子间的融洽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减缓宝宝学会很多东西、但又不会说话表达时产生的挫败感。
宝宝手语加速孩子学说话
“就连小女儿凯特,也成为我的研究对象。在凯特24个月大时,她所掌握的单词量已经是同龄宝宝的近4倍!”
也因此,这更坚定了苏珊·古德温博士的信心。在美国健康协会资助下,她还展开了一项研究,主题有关于“鼓励还不会说话的宝宝进行手语沟通,是否会对他们语言识别发育造成影响”。
结果显示,宝宝手语对孩子语言识别发育都有帮助,不仅没有阻碍正常言语学习,反而加速孩子说话进程。因为使用手语能让孩子热爱与人交流,同时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控、建立自信、更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