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如何做父母的神话
独角兽、喷火的恐龙、大脚怪——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神话故事。在你给孩子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你是不是在心里会感到一些好笑?你会想:有一天,孩子们会明白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有一天,他们会回到现实世界。
但是你知道吗?
其实就在你自己心里,也有很多神奇的幻想,这些幻想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如何教育孩子的。而它们,并不是真的像你想得那么有用。那么现在,也许,你也应该回到现实世界了!
神话1:你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部分的现实
有谁会比你更清楚儿子是喜欢吃香蕉呢,还是讨厌吃苹果?
“的确,通常来说,父母们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脾气,知道他是不是饿了,是不是累了或者生气了,”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但是,孩子身上你不知道的东西比你知道的还要多得多。”
全面的观点
是的,你了解你的孩子,但那只是有限的、有偏见的了解。许多时候,对孩子的爱蒙住了你的眼睛。
“父母们不太喜欢负面意见,但事实上,学校的老师或者是幼儿园里的老师会更加全面与客观地观察你的孩子。 他们对孩子在各种场合、情况下的反应更加清楚,他们可以提供给父母一个新的,不同的角度来看孩子。”
所以,我们不能自以为了解孩子而忽视别人意见。
实例:
“小丹是个典型的3岁小孩子。有些时候,他听到我的话,会服从;有些时候,又好像根本听不见一样不理我,我本来以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李太太告诉我们,“当小丹进幼儿园后,他的老师把我叫去,对我说他们怀疑小丹的听力有问题。我当时很吃惊,觉得根本不可能,但还是多了个心眼,开始观察小丹。于是,我发现他总是喜欢把电视的声音调得很大,我问他问题时也必须提高声音他才能回答我。于是我带他去医院做检查,医生发现他果然有听力问题。”
李太太的事件是个很好的例子,而对孩子性格方面的判断上,认为“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自己”这种神话则更加突出。
事实上,孩子在家与在公众场合,没有父母的地方,表现绝对是大不一样的。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朋友家,孩子总会天生地表现出能使自己处在有利地位的行为。当你不在他身边的时候,他可能变得更胆小,当然也很可能发现自己的新力量。总之,他会是个完全不同的小孩,与父母平时熟悉的那个孩子完全不一样。
当然,不管你的孩子人前人后是什么样,他们的勇气、敏感、能力、梦想,总会让你惊讶。
神话2:你能塑造孩子的性格
部分的事实
的确,每个孩子生长的环境(父母的健康、家庭氛围、出生季节等)都在孩子的性格养成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一个经典的科学例子能够证明这一点:大部份孤儿,由于经历过被抛弃的严酷事实,会在3岁左右时,显示出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障碍。但是,在被一个完整和睦家的庭收养后,在接受家人的爱与关心后,他们中的大部分开始变得温和,能够自如地表达爱。
全面的观点
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这只是其中一部份影响因素,而遗传基因的作用绝对不可以忽视。
实例:
“我生了对双胞胎,他们生长在一样的环境,有一样的父母,一样的狗狗玩具,我对他们也是用一模一样的态度,但是这兄弟俩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行为和爱好,”北京的妈妈小莉说,“所以如果性格不是天生的,那为什么我的这对双胞胎会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我的一个孩子害怕洗澡盆的下水道,而另外一个一点儿也不怕?而他们中的哪一个都没有与下水道发生过什么可怕的事情。”
“孩子生下来并不是白纸一张,”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带着一些基本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人天生焦虑,有的人天生外向乐观,因此父母只能影响他的孩子,而不能决定。”
我们不能塑造孩子的个性,好像捏一个泥人似的,想捏成什么样就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培养他们在其独特个性下发展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所以,如果你的小女儿乱七八糟不喜欢整洁屋子,那就不要强迫她,只要求她保证房子干净就行;如果是一个有舞蹈天分的男孩,那你就不要为他报一个足球班了,而是应该送他去学跳舞,虽然你自己可能会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
神话3: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越多,对于他的成长就越有帮助。
部分的事实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确需要知道父母随时在身边守候着,他们的确需要有人照顾他们。
全面的观点
但是,请记住:孩子们并不是娇嫩的花朵,他们其实可以在很多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并不需要父母24小时的看护才能充分发挥他们所有的潜能。退一步说,就算孩子需要被关注的感觉,他们还有祖父母、有保姆、阿姨,有幼儿园老师的关注呢,你绝对无需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的陪在他们身边。
另外,父母持继不断地关注也并不代表着你就能保证孩子得到必要的安全感。
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把新妈妈分为三组。
第一组:新妈妈在生下孩子6周后就返回工作岗位;
第二组:妈妈在家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
第三组:妈妈完全辞掉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
一年以后,这些妈妈的孩子们参加了安全感的实验室测试,猜猜哪组孩子的安全感最低?答案是第二组妈妈们的孩子。
“你给孩子的关注,其质量要远远大过于时间的份量”,专家这样解释,“在孩子们的第一年中,孩子们会很困惑于看见妈妈一会在这儿,一会又不在了。一会看见妈妈在电话边,一会儿在电脑边,一会来拍拍自己的小脸——对于孩子来说,这只会加强他们的不安全感。”
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多,绝对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好处。有些妈妈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上了幼儿园后,各项技能迅速发展起来,比如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妈妈会惊讶地发现当孩子离开父母身边时,他们变得非常进取。
同时,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多,对于很多妈妈自身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你会发现:整天围着孩子转,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局限,越来越没有耐心。王太太,自由职业者,她说:“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做不到24小时只和孩子在一起,那绝对会让我抓狂。而对于我的孩子来说,看见自个儿的妈妈变得神经质或者消沉可不是件好事。”
父母应该了解的:父母20个坏习惯危害孩子 母亲最该给孩子的六种东西
神话4: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部分的事实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爱,是靠山,是安全港湾,是行为榜样。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你的孩子的确在以你为标准行事。
全面的观点
你是孩子的榜样,没错,但这也得看是你如何定义“榜样”的。要知道,几乎每个父母都能证明:不管你往自己嘴里塞多少绿色蔬菜,你的孩子也不会那么乐意就把波菜叶吃下去;不管你把房间收拾得多么整洁,你的孩子不是仍然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吗?所以,很明显,那种“你怎么做,你的孩子就会怎么做”的想法绝对是一个神话。
那么,我们究竟能在什么方面给孩子做个榜样呢?
实例:
李太太决定努力工作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但是由于她的孩子现在才4岁,那么李太太的努力肯定不会起多大作用了。“你工作的地方、类型和职位,你挣多少钱,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们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成功”专家这样告诉我们。
对于孩子们来说,有许多细小的地方,父母会是一个长期的榜样。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考虑这个问题:我是否为孩子创造了一点回忆,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能够想起来,并能够帮助到他们?
想想你自己的父母给你的影响吧。在他们的影响下,你可能选择去做一件和他们所做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如果你小时候总被妈妈说胖的话,那你现在大概不会用同样的语言来说自己的女儿;当然,也很可能你会模仿自己的父母。小林,2岁孩子的父亲回忆说:“从前每天晚上上床前,我的父亲总是会问我,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吗?现在,我也开始这样问我的孩子了。我父亲希望我总能为别人着想;现在,作为一个父亲,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做到这样。”
神话5 你应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部分的事实
每个父母都应该,并且保证孩子的安全与生活质量,从暖和的被子,到舒服的纸尿裤——父母们当然会高兴为孩子提供这一切。在商店里,常常会看见自豪的妈妈说:“我要买一个最好的婴儿床,劳驾别把那些差劲的东西介绍给我。”
全面的观点
事实上,我们对孩子的爱已经有些太过泛滥了。在美国,每年有300亿美元的产品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生产的;而有66%的美国父母相信他们值得为孩子花这么多钱。
在这样惊人的数字面前,还是请你放下你的信用卡吧,深深吸一口气,想一想现在、以后,你的孩子到底真正需要些什么?然后再想一想:你自己的物欲将会如何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如今,广告和市场宣传不断在我们与孩子的生活中说:“我要,我要,我想”,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知道什么叫做“满足”。
过于溺爱孩子的父母会面对一大堆问题。如果孩子说一声他想要什么东西,父母就立刻跑出去买回来,孩子们就永远不会明白什么叫做满足。“问题就在于过于慈爱与慷慨”,专家说,“太过慈爱的父母,太过宠爱孩子,孩子就有更多的可能性不好好吃饭,在学校里学习不好,越长大问题就会越多,比如过早出现性问题,溢用药品等。”
溺爱10种,种种都危险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记住,你能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东西,绝对不是金钱能买回来的,而是那些最简单的东西,比如爱,比如规则,比如团结,比如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