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与头型的关系探讨
头型,即头部的骨相骨型。新生婴儿的头骨较软,随着发育,头型渐渐固定下来。家长养护人员的偏好、是否勤于改变儿童睡姿、儿童天性是否温顺配合、以及儿童是否患有先天性疾病等原因,都可以决定儿童一生的头型。
与孤独症儿童接触较多,发现一个较为奇怪的规律,即扁偏头规律。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头型后脑勺部较为扁平,另外还伴有偏头,后脑勺的左部或右部睡偏了。询问他们的家长,往往都说:这娃娃小时候比较难缠,给他调整睡姿他不干,就躺着睡,还立睖着头睡。
那么,这种扁头、偏头或扁偏头的头型,与孤独症有什么联系呢?是这种头型的后部较扁,导致小脑的发育空间受限,然后导致了孤独症的出现吗?还是与这些儿童天生比较“难缠”的性格有关呢?另外,我们发现,未产生孤独症的一般多动症儿童,也有扁偏头规律。在既有自闭症又有多动症的儿童中,这个现象尤为突出,而且扁头、偏头越严重,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发病情况越严重。
医学界在探讨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来的中枢性统合不足这一问题时,认为小脑的发育异常与此有关。中枢性统合不足学说主要用来解释孤独症患者的兴趣狭窄和特殊才能。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患者的信息加工不完善,其注意力经常被正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整体情景缺乏注意,结果使得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由此也可解释一些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在记忆、数学或音乐某一领域可能具有特殊才能的现象。
一些研究发现,小脑发育异常可能与注意缺陷和整合加工不足有关(Courchesne,1994;Harris,1999; Fatemi,2002)。小脑被认为是仅次于额叶的信息加工系统,能够通过它的深部核团发出投射纤维,对额叶的运动、语言、认知、记忆等功能进行迅速的加工整合。小脑的蒲肯野细胞是小脑中唯一对其深部核团有抑制作用的神经细胞。孤独症患者小脑部位病变,普肯野细胞大量丧失,将会使额叶的运动、语言、认知、记忆等功能的执行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因此小脑病变有可能是孤独症中枢性统合不足的神经病理基础。
那么,作为扁偏头规律的第一个提出者,我经常思考的是,睡出这种扁头、偏头、偏扁头,是不是造成小脑病变的重要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