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教战守则(八)
十~8整理房间 课程设计
主题式教学教战守则 系列8
■整理房间 课程设计
文/特殊教育个人工作坊 曾意清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心,儿童每天除了在校学习之外,其余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都是和家庭活动息息相关,特殊班的课程设计如果可以和家庭生活衔接起来,让特殊孩子把学习所得应用到生活中,即可以使孩子的学习类化到学校以外的情境。
活动一、我的房间--建构「房间」的概念
首先,必须让孩子了解「房间」是什么?它有哪些功能?里面通常有哪些物品?实地访查是一种最容易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的方式,老师们可以在生活教育室布置一个房间,放置床铺、棉被、枕头、衣橱、书桌…等等,教导学生对每一样物品进行命名。最好物品上都能贴上图片或文字的标示,学生就可以在课程进行时不断的随机复习。把这个主题的图片和语词汇整起来,印成一张「寻宝游戏」的作业单,请孩子把在房间里找到的物品圈起来,或是贴上贴纸,这个活动如果加上分组竞赛那反应就会更热烈了。这样的作业单也可以当成课后的作业,除了延伸访查活动到家中之外,也等于给了家长和学生一份复习的清单。
借着娃娃屋的玩具也可以认识房间内的物品,还可以玩象征性的扮家家酒游戏。也可以给孩子一块大地垫或一个大纸箱,让学生们用现成道具来合作组装一个房间,这样的活动还可以结合沟通表达、社会互动、美劳、知觉动作训练等课程,既活泼又有创意。
活动二、这是谁的衣服?--建立人、我的所有物概念
有些家长会对自己孩子缺乏人、我的概念伤透脑筋,因为孩子会喝了别人的饮料,把别人的外套穿回家,或是把自己的铅笔一再遗失。这时家长总会向他说明:「那是别人的,不可以拿。」而我倒觉得,先教孩子辨识哪些东西是「我的」,反而是比较容易建立的概念。教师可协助家长制作一张视觉标示,在孩子睡觉的房间贴上孩子的照片,并标示着「○○○的房间」。帮孩子在放他衣服的衣柜上标示他的名字,甚至可以标示衣物的名称,像是「○○○的袜子」。在班上前一活动完成的纸箱娃娃屋可以贴上同一组孩子的照片,让他们为自己那一组取一个独特的名字,像是「游戏王的家」,下课时间就可以让孩子在纸箱里玩耍。
玩简化过的「支持前线」游戏可以让孩子练习分辨自己的衣物,不过提醒老师们可要私下先做一点标示,否则衣物找不到主人的情形是常会发生的喔!当孩子对自己的所有物都十分熟悉之后,再教导「别人的」的概念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活动三、我会收拾房间-练习整理房间的技巧
首先,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归位,是孩子可以胜任愉快的工作。不同年纪、不同能力的特殊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来收拾玩具。帮每一样玩具找一个适当的收纳箱,在箱子外面贴上该玩具的照片(可直接从包装盒上剪下),孩子就可以按图索骥的把玩具归位。有些大小不一的夹链袋也是很好的收纳工具,到十元用品专卖店就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尺寸。
从收拾房间中还可以加强分类、配对等基本技能,像是:配对一样花色的袜子、依标示分类收放家人的衣服…等等;可以加强手眼协调和操作的能力,像是帮妈妈挂好衣服、折衣服、迭棉被…等等;可以为职业生活做准备,像是:独立完成工作、负责尽职的态度、整理打扫的技巧…等等。
这个教学主题较偏向动态的活动形式,和其它认知性的课程截然不同,特殊孩子从「整理房间」的一系列活动中,不仅体验到身为家庭一份子的责任,也培养了日后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