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及训练知识汇萃
孤独症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疾病吗?
“孤独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Kanner于1943年提出并确定下来的。但孤独症的现象则是在其概念被确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孤独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有很短的历史。即孤独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
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吗?
初听到“孤独症”或“自闭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这孩子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父母性格孤僻,或母亲忙于工作而使孩子在发育早期(婴幼儿阶段)受到忽视等等,这类被称作“心理环境”的因素被研究结果所否认。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孤独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由于其在感知加工功能方面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孤独症表现。
孤独症儿童会有心理障碍吗?
虽然该孤独症并非是纯心理障碍疾病,但并不能忽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障碍,与此相反,在与孤独症儿童接触或对他们进行干预训练时,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孤独症儿童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这就使他产生心理结构异常,发生孤独症患者所特有的心理障碍。
换句话说,就像盲人、聋人、肢体残障者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一样,孤独症患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由于他们的孤独症障碍产生心理上的发育偏差和异常。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表现出愈来愈退缩的结果,如: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依恋某件物品或某项单一的活动;在必须与人对话时移开目光或跑开;看似莫名其妙的哭闹或笑;伤害自己的身体或攻击他人等。
孤独症是怎么得的呢?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遗传曾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有关病因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尚不能证明遗传是唯一造成孤独症的原因。另一条线索集中在寻找脑功能的变异上。在脑系统的不同区域都发现了各种变异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脑部大范围区域的神经生理损伤是重要的因素。总之,关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最新研究的结果趋向于“多因素致病”说,即不只有一种导致患病的因素。
孤独症是一种后天的疾病吗?
虽然对孤独症发病原因的研究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那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后天环境原因所致的说法已被否定。目前一致认为患儿脑部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诊断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患儿在三十六个月之前即有症状表现”。
心理发育不足并非孤独症
有些三四岁的孩子,常常重复别人说话、固执地玩某个东西、不合群等等。单从语言沟通的角度来看,家长很容易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孤独症呢?但是,他们与父母沟通又很好,也依恋父母,能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其实这样的孩子不是孤独症,而是早期心理训练不足,造成注意力、协调性、语言等方面发展滞后。
当发现孩子有些倾向时,既不要慌张,也不要不以为然,要积极找心理专家确诊并且加强训练,越早越好。训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平衡能力来矫正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协调性训练,例如拍球、跳绳、滑梯、摆积木等等;触觉训练,例如按摩、玩土、沙子、水,游泳等等;社会交往训练,到别人家串门、请别的小朋友来做客、户外集体活动等等;允许孩子大声哭,用奶瓶喝水,啃、咀嚼硬一点的东西,这样对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
孩子的内心其实比成年人更复杂,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不如成年人,只能是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转为情绪表达和行为表达,所以家长只是看到反常行为出现,不易察觉孩子心理方面的差异。
对孤独症常见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长大就好了,任其发展;只要会说话就好了;依赖别人,家长不能投入训练;急于求成,家长情绪急躁,不能持之以恒等。
气候变化对孤独症的影响
有些孤独症患儿在天气突然变化或即将变化的时候,会表现出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兴奋异常、睡眠障碍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天气变化会引起大气中电磁波的变化,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快的多。这些变化不会影响到正常人,而一些孤独症患儿的感觉系统可以接收这些电磁波引起的变化,由于孤独症患儿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一旦有所变化就会引起异常表现。
部分孤独症患儿存在耳鸣或脑鸣
部分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存在自身耳鸣或脑鸣现象。由于耳鸣和脑鸣现象是一种自身感觉障碍,外人无法发现。患儿又无法正确表达,以至于不被家人所理解,以为是无理取闹或刻板行为。耳鸣和脑鸣有两种形式:一种声音较细小如蝉鸣,连续不断;一种如洪水,波涛汹涌,突发突止。
如何判断孤独症患儿是否存在耳鸣或脑鸣?这要从患儿表现出来的症状判断。成年人也经常会出现耳鸣现象,他们的一些表现和听力的下降与孤独症儿童的表现有时非常相似。同时严重的耳鸣还能#p#分页标题#e#歪曲声音,对声音的敏感性下降,通过大声地讲话才有一点反应。孤独症患儿由于他们本身存在基础感觉发育障碍,没有听过正常声音,就不能正确表达所听到的声音是否正常,导致他有意回避一些常见的声音,如对流水声音、电钻声音、电话声音等不能接受。当耳鸣或脑鸣严重时,经常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患儿会出现自伤行为,比如用头撞墙,双手敲打头部,咬手等。通过这些强烈刺激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出现耳鸣或脑鸣如何处置?通过观察,一旦发现有可能出现耳鸣或脑鸣现象,就应该及时治疗,解除症状。单纯应用镇静剂是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患儿的自伤症状,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安静,应用中医担截治疗法可以解决患儿的耳鸣或脑鸣症状。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可以口服一些中药,也是有帮助的,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滋阴补肾的丸药,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患儿的自伤症状和烦躁情绪有所缓解。
怎样处理患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强自立的性格是我们中华名族的美德,对于孤独症患儿,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其意义更加重大。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有些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等的“小事情”,都大包大揽,他们可能从同情孩子、对不起孩子的想法出发,也可能是嫌孩子自己做这些事情太慢,太耽误时间,殊不知,你们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反倒使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认为这样只能使他们养成更加依赖的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担截法治疗,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大人的一些指令及要求也有一些理解,这是家长就应该首先教会孩子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而不要急于教会认知。虽然这些听起来都是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教会孩子做好这些小事情,他将受益一生。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为了孩子的将来,让我们行动起来,准备拿出培养正常儿童十倍甚至百倍的耐心与毅力,教会孩子生活自理,也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患儿如何护理?
有许多自闭症患儿3—4岁以后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语言功能了。对于这类患儿,经过治疗后,一般情况下(最短20天,最长3个月),逐渐大便有反应,细心的家长会看出,孩子突然中止活动,两眼发直,有的可能会翘屁股,那么家长就要使他养成到固定地方拉大便的习惯,最好是每天早上起床或早饭后,定时让他坐马桶5—10分钟(注意不要时间过长,否则他以为可以在那里玩)。
小便也开始逐渐能憋住了,间隔时间加长,不轻易尿裤子,家长也应该隔1—2小时左右带他到厕所去解小便(男孩子一定让他养成站着小便的习惯,女孩一定要蹲下或坐在马桶上)。
以上做法,孩子可能刚开始时不习惯,有时可能还会随地乱拉,但是家长要持之以恒,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他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的,这是他将来能够生活自理的基本条件。
对没有语言的孤独症患儿如何训练?
许多孤独症患儿没有语言,或出现了语言退化,对这些患儿进行早期的语言训练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因为一旦过了语言发育年龄,就可能会造成终生没有语言,或无功能性语言。如果你的孩子属于上述情况,请尽可能抓紧一切时间,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供家长参考。
一、粗大动作的模仿。如:拍拍手、摸摸头;拍拍手、拍拍桌子;指耳朵、指鼻子等。
二、精细动作的模仿。模仿捡豆子,串珠子等。
三、口型的模仿。
四、舌肌运动模仿。如:伸舌等动作的模仿。
五、呼吸训练。如:吹喇叭,吹口哨等。
六、单音发音。如:能发出“啊,喔,”以及鼻音“M”。
七、在会大量单音的基础上,发展迭音、双音、词组、短句等,便可过渡到语言训练阶段了。
尽管家长可能不够专业,但总比盲目等待,任其发展强的多。如果你的孩子还是没有
进步或进步不大,请经快让孩子接受专业的治疗。
治疗和训练的作用是什么?
治疗和训练的作用是帮助孤独症儿童逐渐改善提高其社会适应力,提高生活质量,逐步自立。否则将不能融入社会甚至需要终身有人陪伴。患儿不同的发展时期,且不同的患儿的具体表现也往往各不相同,很难进行比较。所以在面对不同疗法和训练手段时,不能因某一种方法适合某一患儿,或曾对某一患儿病情的好转有显著疗效,而把这种疗法视为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否则将不能融入社会甚至需要终身有人陪伴。
治疗和训练的效果评估
是看他是否学会了某种知识吗?
不完全是。应以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为最终目标。
儿童孤独症训练中应坚持的六项原则
1.自然发展原则:以儿童一般发展规律指导训练,坚持以自然发展为主,在训练过程中有计划补偿缺陷,引导减少不良行为。
2.协同发展原则:从提高儿童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素质,良好个性等方面协同一致发展。
3.动态原则:根据训练过程的个性特点及效果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4.情感交融原则:教育者用身心去热爱,尊重教育孩子,赢得他们的信赖,形成亲子般的情感联系。
5.适度原则:在训练过程中,不可一味强调增大训练强度,提高训练难度。训练计划安排在个体接#p#分页标题#e#受范围内。
6.社会化原则: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使儿童加入到正常社会中进行训练,广泛参与社会的交往和沟通。
家长如何对待孤独症?
孤独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孤独症孩子。他们是最无助的一个群
体,如果家长此时又以最无奈的态度不管他,那么最终将把可爱的孩子送进黑暗的深渊。训练和指导孤独症孩子要有“三心”和“两力”,即爱心、耐心、和信心,“眼力”和“脑力”。
爱心就是要求家长对孩子要比一般的父母要付出更多的爱,要牺牲自己的很多很多,在各方面支持他们,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早期得到科学的训练,并且要学会一些相关知识,给以孩子终身的帮助。
耐心就是要坚持,持之以恒。家长着急的心态人们能理解,但训练不是一段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较慢长的过程。孩子的某些行为特征可能会长期的伴随着,教育和训练就必须是长期的。在训练过程当中孩子的不配合、不理解,就更需要充分的耐心。
信心就是一定要相信孩子经过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是会有进步的。当在训练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挫折或者进步较慢,家长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要放弃。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坚持训练。如果家长丧失了信心,错过了训练的最好时机,那么预后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眼力就是指观察力、洞察力。家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十分了解孩子的不足在哪里,经过训练哪些方面进步啦,他的喜怒哀乐又是怎么回事?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等等,这些都要求父母细心的观察,然后在总结,以便于更好的引导和训练。
脑力就是要求家长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引导和训练。
家长一定要注意4点:
1、摆正心态,平静对待。
2、综合训练,加强营养,注意躯体健康。
3、训练与生活有机结合。
4、树立正确的行为观。
孤独症知多少?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期发育障碍。
症状:主要特征表现在他们与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异常关系上,主要有:
1、严重缺乏社会适应及与人交往能力;
2、明显及有特征的语言发育障碍;
3、举止行为刻板,活动兴趣狭隘重复;
4、三岁之前有明显症状表现;
5、严重缺乏进行象征及想象性游戏的能力。
病因:医学上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由父母教养态度和孩子的成长环境造成的。目前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由于患儿大脑在孕早期(30周以前)受损所致,且导致受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诊断:由于病因不明,无法通过化验或仪器检测确诊,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将他们与诊断标准中的症状相比较。当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是:DSM—4和ICD—10。
发病率:根据国际统计比例,孤独症的发病率约为一百六十分之一。它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受民族、人种及社会背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