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常识
小儿自闭症常识
![儿童自闭症常识鈥斪詀ppleidnk appleidnk](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自闭症是由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列昂·卡那(LeoKanner)第一次发现并记录下来的。卡那在一所医院里发现一名症状独特的患儿,孩子从两岁半起就好像生活在他自己独特的世界里。他不喜欢与人来往,而愿意独自行动;他有着惊人的词汇量,但不会与人进行对话;在游戏与活动中,他对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有固定的要求和特别的记忆,一旦发生改变他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这个孩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自闭症儿童。
列昂·卡那通过对十一名儿童的临床观察,于1943年发表了题为《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的论文。在第二年也就是1944年,卡那又将这些病例命名为“早期幼儿自闭症”,从此拉开了儿童自闭症研究的序幕。
从学术上讲,自闭症实际上是一种神经病理障碍,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受到影响而严重地妨碍了其与个体交流、与他人建立关系。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通常在儿童三岁以前就可以被察觉到。主要的障碍是认知的发展困难,表现出来的症狀主要是言语发展障碍和社交发展障碍,其中有些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相似。在实际观察和调查中发现,没有两个自闭症是完全一样的。
二、自闭症的成因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闭症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anner认为生物系统的缺陷影响孩子与他人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同时情感系统的失调又造成孩子在与他人情感交流方面产生严重障碍,进而导致儿童整个社会行为的异常。Kanner的观点曾被广泛接受,但后来又受到一些新的研究者的质疑。
Rutter等研究者对1950年至1958年在英国莫土莱医院的儿童精神病科就诊的63名儿童进行了为期5-15年的追踪调查,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语言障碍论”,认为并不是人际交往的缺乏引起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语言障碍,而是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语言障碍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SimonBaron-Cohen在1985年提出了“心理理论”,把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即知道他人与自己是不同的,视为一种能力。Baron-Cohen在研究中发现正常的儿童在3-4岁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力,而自闭症儿童则很难培养出这种能力。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更强调自闭症的生物性成因,如认为是滤过性毒品菌感染、对一些疫苗的副反应、新陈代谢紊乱、接触污染物质或化学成分等原因导致了自闭症的发生。
自闭症的成因,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至今仍没有定论,是今后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与人的交往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的症候群。这种症状在少年人群里更易发生。常见的表现是:孤僻,胆怯,自私,任性,不帮助别人,也不让别人帮助。忽而自傲,忽而自卑。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错,显示智商颇高,但情商可能偏低,不仅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会妥善处事。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可能是长久关闭在与爹妈独居的小天地里,没有同小朋友玩耍的环境,所以不容易交得知心朋友,从而导致性格的变异。
预防儿童自闭症的发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城市居住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之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2、注重情商的培育,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是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别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好的性情和情感。
3、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4、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孩子把小朋友请进家门。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他(她)交朋友的艺术、方法与技巧。
5、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忌父母事事包办,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让孩子碰碰钉子,尝尝苦头。以磨练孩子的意志力。
自闭症状行为主要表现
一、人际关系障碍
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
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二、沟通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三、刻板行为
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
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
自我刺激: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四、对外界反应异常
反应过弱: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
反应过强:也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象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