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性格急躁可能导致儿童孤独症
电影《海洋天堂》里,李连杰演的爸爸有一句话:“家里有个自闭症的小孩,生不如死。”很多家里有自闭症的孩子都是很辛苦的,父母经常聊着聊着就泪流满面。“自闭症的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很难看到希望,家人都要崩溃了。”
他们智力正常,外表看起来和我们没什么不同,但他们无法沟通,无法表达,无法互动,缺失了普通人以为稀疏平常与生俱来的互动社交能力。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儿童发育性疾病之一,也是严重影响儿童发育并持续终生的疾病。孤独症多是与生俱来的,发病于两到三岁。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智力落后,目前世界尚无治愈方式。
孤独症患儿主要存在三个主要症状:第一是社会交流障碍,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参与合作性游戏;第二是语言障碍,这也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第三是兴趣狭隘,有怪异的固定偏好和行为。郑毅教授表示若不及早进行诊治,多数患儿长大后不能独立生活、工作,终生需要被照顾。
关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因,有一种“蛋壳理论”认为,现代住宅过于封闭,孩子被关在里面,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容易导致孩子患上孤独症。饮食、水源等污染,不仅会影响胎儿,也会导致儿童患上孤独症。
欧美科学家经过5年的联合研究,在第2、7、16和19对染色体上发现了导致儿童孤独症的切面。这一发现为彻底解开孤独症之谜,为预防和治疗孤独症带来了新的希望。至今,科学家一直观察不到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发育和活动情况。
但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在神经病理学方面,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边缘系统可能与孤独症有密切关系。
目前,儿童患孤独症的人数是以往的3.5倍左右。专家认为,这与家长工作紧张,无暇陪伴孩子或对孩子表现得急躁、缺乏耐心有关。据调查,患孤独症的儿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
患孤独症的儿童多有语言障碍、多动、不合群等。这些孩子上学后多会出现学习障碍,长大后在与人交往时也会遇到困难。如今患孤独症的儿童增多,除可能是母亲怀孕时过多接触电磁波等先天因素外,还与婴幼儿的家庭氛围有关。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预防孤独症的方法,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约2/3的孤独症儿童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2至4岁是孤独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时间,如果家长能在孩子4岁前带其就诊,医生能给出较为明确的诊断并及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这部分孩子将会在各方面的功能都会有所提高。
同时,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针对不同孤独症儿童的表现,持之以恒地进行有关训练。如果表达方面有困难,可有意识地让孩子看着实物来回答简短的问题,循序渐进,由简到繁,重复学习,以加深记忆;如语言交往障碍,父母和老师要多和孩子交谈,提高其会话能力;要让孩子多动脑多动手,可教孩子搭积木、洗手帕、洗碗筷、扫地、布置房间等,以培养其自理能力。多带孩子到野外游玩,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多让孩子接触生人,鼓励和小伙伴们一块儿玩耍,这样可培养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以及归类综合的思维能力,与周围人建立感情,逐步改变缺陷性格和不良行为,增强社会交际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