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误区,你了解多少
核心提示:随着自闭症发病率的快速提高,这一病种已经让人们越来越多的去重视和了解,但是许多人在认识上还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如果不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治疗,产生极大的危害,那么自闭症的误区有哪些,孤独小编带您了解一些自闭症的误区。
自闭症,你了解吗
关于自闭症病因上的认识误区:
自闭症是社会家庭造成
在上世纪50-7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认为自闭症是父母不教养造成的,甚至提出“冰箱母亲”理论,说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就像冰箱一样冷酷,结果这种理论导致当时美国不少母亲因愧疚而自杀,成为一代悲剧。家有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已经很痛心疾首了,如果再因错误的观点,指责父母和家人,会给这些家庭带来更沉重的心理负担。虽然目前对自闭症发病原因尚没有明确定论,但得到国内外权威认可的是,患儿脑部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产生了。
疫苗学说
认为孤独症的发病和打预防针有关。这个学说经过大量的科学调查研究被证明也是错误的,孤独症的发病和打预防针没有关系。
关于自闭症表现上的认识误区:
认为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
很多人以为自闭症患者没有感情,但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天才,这些观点并不可靠。在自闭症儿童中间,确实有一部分自闭儿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天分,这些儿童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但并非是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是高功能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除了具有自闭症的症状之外,并没有超常的功能,父母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的。
将自闭症儿童和精神病患者一样看待
虽然很多自闭症患者智力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等特征,但未必都是智障,另外,把自闭症当成精神病患者也是不对的,自闭症儿童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接纳,而不是被视为异类排斥在外。
自闭症是心理疾病
这是一种天生的疾病,与那些因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自我封闭的心理疾病是完全不同的,自闭症患者属于先天残疾,他们有着严重的人际关系和沟通障碍,尤其是儿童,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训练,将一生陷入孤独中。
自闭儿不说话被视为“贵人语迟”
有些老人家认为孩子出生到两三岁还没说话是比较正常的,有些孩子语言启蒙比较慢,这是今后大富大贵的预兆,著名自闭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孩子到两三岁时还不会说话,在排除聋哑的情况下,如果孩子还同时出现交流障碍和刻板重复某一行为如转圈等这些自闭症典型症状,就应当寻求专业帮助。
关于自闭症康复方面的认识误区:
自闭症有特效药
一直以来,自闭症的治疗和干预都是医学界的重大难题。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特效药,有的药物只能改善部分患者的部分异常行为,但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副作用。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综合性教育和针对性训练,家长和康复人员要不断坚持,才能在循序渐进中使一部分自闭症儿童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把孩子送进康复机构就大有希望
作为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自闭症的某些症状可能会陪伴孩子终生,自闭患儿的教育须是终身性的,而非阶段性,要长期有衡心、有毅力地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所以很明显,作为针对适龄儿童的康复学校或机构不能为孩子和家庭做到“一劳永逸”,将孩子送到康复机构之后,父母要积极配合,坚持不懈的引导,才能增加孩子康复的几率。
结束语:自闭症的治疗与康复虽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只要父母能正确认识这种疾病,坚持不懈,积极的配合治疗,还是可以让孩子具备融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