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一、概述
感觉统合( sensorintegration)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简·爱尔丝博士( Dr. JeanAryes)在1 969年提出的一个研究观点,主要用于矫正学习障碍者中的感觉统合不良问题,其理论基础在国际范围内尚有很大争议。现今我国内地普遍在学前儿童运动训练中使用有关设备,在孤独症训练中也较为常见。
所谓感觉统合就是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率的组合,以使大脑协调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爱尔丝博士将之比喻为交通指挥者。感觉统合训练即促使儿童的感觉神经的交通不致中断,达成各种目的的协调行动,以使他们的学习和动作顺利进行。
人脑是感觉统合的机器,对东西的感受来自感觉印象。人脑就是将各个感觉迅息组合起来形成整体,而使人对环境产生有目的的动作,形成对环境的认知。脑部的感觉统合好,且足够应付环境要求时,孩子才会产生胜任及满足感。
爱尔丝博士说:人类的遗传基因中,都有感觉统合的基本能力,每个幼儿生下来,便有此本能。但这种本能必须在孩童时期,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在大脑和身体不断地顺应反应下,才能够做高度和健全的发展。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及生长环境不同,感觉统合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某些人有较好的感觉统合,比如:舞蹈家在肢体和重力感觉方面就有很好的统合。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中等程度的组合。但对少数人来说,由于生理的问题或早期的生长环境不利,就会导致感觉统合不理想。可表现为在婴儿期和同龄孩子相比不会滚、爬、坐、站;稍大一点不会系鞋带、骑脚踏车;语言发展延缓;上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困难等。
一、孤独症与感觉统合
奥尼兹教授(E.Ornitz)首先发现,孤独症儿童是脑生理学上的问题,他以孤独症儿童在旋转后眼球的严重振幅异常,解释孤独症儿童有感觉输入及运动指令输出上的困扰,这种调节技能上的障碍,应来自于脑干前庭核功能不佳,所以认为孤独症儿童有感觉统合失常的问题存在。
经由爱尔丝博士多年的尝试,感觉统合治疗法在其他脑障碍儿身上的效果,似乎远比孤独症儿童明显得多。感觉统合治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经常只能给予局部或些许的改善,在整体上、本质上还没有重大突破。孤独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障碍、言语发展迟缓、环境适应不佳等问题,可能与触觉敏感、本体感不佳等相关,但孤独症儿童对输入感觉的问题似乎更为复杂,因此感觉刺激的输入,也需要更为多样化,以协助他形成环境适应行为。
经由感觉统合的矫正,孤独症儿童在某些方面有改善,特别是触觉防御、身体协调等方面进展较大,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与孤独症康复的关系。
(一)感觉统合问题
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够合作而接受感觉统合功能的标准测验,通常他们的得分和运用障碍的孩子很类似。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手,他们很难确定触觉刺激的部位或手在何方;他们对动作计划有极大的困难,这可从儿童模仿检查者不寻常的姿势时看出来。这些儿童的姿势反射并没发展得很好,但往往比一些学习障碍的儿童要好。测试显示儿童脑干部有处理本体感受和前庭迅息的输入(这些为许多姿势反射所需的迅息),携带感觉迅息到脑皮质感觉区的神经通道,好像也做得不错,而是感觉处理的某些其他部分在制造问题,使脑的某些部分没发挥功能。
爱尔丝博士将孤独症儿童在感觉处理方面的不足归纳为三个方面:
1.感觉输入似乎无法印记脑中,因此,常对周围事情漠然视之,而在另一些时候又反应过度。
2.前庭和触觉虽有作用,调节上则相当不良,大多有重力不安和触觉防御过当相象。
3.对新的或不同的事物,大脑的掌握特别困难,对有目的或积极处理的事情不感兴趣。
(二)感觉统合指导方法
1.触觉体系的指导:
(1)球池游戏:国外称为浮力球池,是一个由塑钢、橡胶或木制的池子,中间放有各种颜色大小的塑胶软球或硬球。在触觉刺激和前庭刺激上很有帮助。不过有部分触觉敏感的孩子,对这种接触显得过分紧张,他们无法忍受球碰触肌肤的感觉,更无法在重力不稳的球池中活动。因此,开始时的引导非常重要。由已经能够在其中游玩的孩子先示范游戏,孩子们的欢乐气氛,可以突破触觉敏感儿的心理障碍,进而想进去尝试。只要这些孩子忘掉“陌生”的紧张,加上鲜艳彩球的吸引力,通常要突破这一关并不困难。一旦能接受或熟悉球池的触觉,其他的触觉训练便比较容易加入。
(2)毛巾或软垫游戏:用大毛巾将孩子包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或扭动,都有助于身体各部位触觉刺激的强化。由于身体在毛巾中可以采取主动,让身体各部位接受触觉刺激,压力较小,也容易引发他的兴趣。
用软垫将孩子的躯体夹成“三明治模样”,并局部轻轻在上面施加压力,对触觉敏感儿的刺激帮助很大,尤其全身承受压力,可以培养自动自发的调节机能。
(3)吹风机、软毛刷子游戏:由于吹风机可以调整各种温度,在孩子的敏感部位吹,这种感觉相当特殊,孩子非常喜欢,长期使用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抑制轻微接触刺激的能力。
用软性毛刷子刷身体,也具有相同功能。其余如用梳子梳头发,加强对头皮的刺激;用刷子刷大腿和脚底#p#分页标题#e#,对触觉的刺激也有帮助。虽然触觉刺激对改善儿童情绪有一定作用,但训练中要视孤独症儿童当时的情绪反应安排,不可勉强。
通常孤独症儿童的适应力较差,也较固执,绝对不可以强迫,必须要有耐心,花时间协助他们主动去适应。孤独症儿童容易沉迷于某种特定的行为,游戏时多引导他做各种变化,或许较有助于他们对刺激信息选择和处理的方式,也可以促进他们运动调控能力的成熟。
2.前庭体系的指导:触觉敏感通常也有前庭功能不全的问题,导致他们过分焦虑及紧张,有时甚至引发平衡能力不足及手脚不灵活的问题,造成他们在选择和过滤信息方面的异常和困难,孤独症儿童前庭方面的问题较严重。
吊缆是处理前庭信息最好的设备。吊缆种类很多,最好是可以做前后左右摇动或360度回转的,如圆木筒的骑马游戏、圆筒吊缆及游泳圈吊缆或轮胎吊缆。网缆也是非常好的前庭刺激设备,只是网缆的触觉压力较大,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较困难。
摇晃的动作,大约2秒钟一次即可。吃过饭后避免做此游戏,以免呕吐。同时要注意孩子的脸色、表情和姿态,有眩晕成害怕时应立刻停止,刺激过度会有不适应现象,指导者要随时保持警觉,以免意外。
如果孩子玩时非常高兴,而且没有任何不适应时,可以尽量作久一些,这种强烈的刺激,对孩子前庭体系技能的复苏和强化帮助很大。
操控时最好能间隔做变化,时而左右,时而前后,时而360度大回转,更可做数秒钟的终止,可以促使前庭体系保持清醒,强化它对感官信息过滤及选择的能力。
速度的快慢也可以做间断控制,加强趣味性和前庭感觉体系的自我调整。
(三)感觉统合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者在进行指导时,需对孤独症儿童过去的情形有较多的了解,并取得他们的信任。孤独症儿童对任何新的人和事都很难适应,尤其是刚开始阶段。任何的接触、教具、游戏方面都不可急着让孩子去尝试,更不能强迫,以免因压力而造成排斥。让孩子慢慢熟悉其环境,才是正确的指导方法。例如:有的孩子对跳蹦床很拒绝,在强迫下大哭大闹,以至于更加远离蹦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先让其站在一旁看别人跳蹦床。抱着他坐在蹦床上。自己坐在蹦床上。站在蹦床上。大人抱着他跳蹦床叶独立跳蹦床_将跳蹦床作为乐趣。
2.要注意配合孤独症儿童现有的情况,设计指导内容及适当的方法。指导前,应对孤独症儿童做较详细的感觉统合核对检查及临床观察,对他目前的情形有较详细的掌握,以便在指导过程中,能确实观察反应的情形,寻找设计出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在检查时,有的儿童因恐惧而不配合或不敢做,因此产生异常现象或笨拙反应,这并不是能力统合问题,要能去伪存真。
指导者在进行指导时,应同时顾及运动、语言、社会性及认知面的发展,设计上不宜太僵化,要随时看孤独症儿童的反应做调整。一个活动以20-30分钟为佳,太短了,效果有限,太长了,孤独症儿童可能无法适应。
3.对于有多动现象的孤独症儿童,与其以较小的空间来限制他的活动,不如让他能活动个够来得有效。有些指导者害怕孩子危险,常在活动空间上刻意缩小,这是不对的。对孤独症儿童来说,最差的便是运动企划能力,也就是多种运动的连接和组合能力,如果能找到孤独症儿童喜欢的多种游戏设施,让他自由选择及活动,对运动企划能力的养成帮助很大。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送信,先是过桥(走平衡木),然后跳过障碍,最后钻山洞(钻爬),将这些运动组合起来加以练习。
在允许的范围内,更可以将户外和室内的活动连接起来,让孤独症儿童自行体会情境的改变,将有助于能力的重大改善。例如:我们可以安排孩子先在室内做滑板,然后到户外荡秋千、拍球等。
4.提高他的运动调控能力,最好能在一个活动中有多样的感觉刺激。单样的刺激固然可以加强身体和大脑的直接反射,但对孤独症儿童最需要的运动调控能力的养成,最好有多种刺激同时处理来练习,例如滑板对前庭体系的刺激,可结合垫上或拍球运动(对触觉体系及视觉体系刺激),以达成感觉统合的功效。
5.数种游戏活动组合成一个训练计划时,并没有必要做完这个才可以做那个,只要孤独症儿童对这些游戏己全然熟悉时,不妨让他自动连续地去操作,较有益于培养运动调控能力。感觉统合设备不必要求孩子玩完一种再玩下一种,而应教会他每种的操作游戏方法后,便设计一段自由活动时间,完全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人或多人玩均可,指导者只要在旁边观察,避免不必要的危险,以及有争执时或发生困难时给予协助即可。
观察时,对孤独症儿童各种活动的掌握、平衡反应、双侧协调、本体感和身体形象的发展情形,每次做成记录,作为下次训练的参考。
6.注重协助语言发展的基础行动训练,进行感觉统合活动时,可以尝试加强和语言能力、养成有关的感觉活动,特别是与生活相关的经验的参与,对孤独症儿童能力的改善最有帮助。具体策略如下:
(1)强化孤独症儿童听指令拿东西的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多认识词汇,并能让孩子练习用自己的意念表达“想做什么事”的能力,这对运动企划的形成最有直接的#p#分页标题#e#帮助。
(2)利用感觉运动训练孩子注视东西,有利于前庭体系的觉醒。
(3)以口头指示孤独症儿童进行活动,练习听从他人的指挥。
(4)模仿行动:指导者可以制定简单的游戏规则,要求孤独
症儿童在做某种游戏设施时,必须向指导者请示,或讲出什么样的话,做出什么样的手势或手指动作。指导者也可以先示范让孩子模仿,动作从最简单的开始。
(5)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以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抽象思考力的培养,象征性的游戏对此帮助很大。例如模仿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动作,模仿火车的声音或洗澡的动作都可以,并且要孩子说出他们在做什么。
孤独症儿童对固定的刺激常有固执的现象,所以同样的感觉刺激在质量上最后要能有点变化,在进行某些活动时,用他最喜欢的游戏来引导。
经常固执于自己惯常的活动中,是孤独症儿童无法接受其他信息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改变这一信息选择的习惯,对孤独症儿童行为改善有很大帮助,应多设计几种游戏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养成他随时接受不同新刺激的习惯。
指导者应积极引导孤独症儿童改变注意重点,让他能在短期内接受各种不同信息刺激,改变他固执的习性。
7.指导孤独症儿童的时间问题。根据爱尔丝博士和日本孤独症专家中根晃及山田孝在1983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运动的指导时间,可以设定一星期1、2回,每回40 - 60分钟,指导时期大约需要2 -4年。
8.通常触觉体系和前庭体系反应过强的孤独症儿童,在做感觉统合治疗后,成效比触觉体系和前庭体系反应迟钝的幼儿好些。爱尔丝博士生前曾对1 0位3岁半到1 3岁的孤独症儿童进行1 4项感觉反应检查,并依检查结果进行一年的感觉运动治疗,内容包括语言、身体意识、目的活动、社会性、情绪及行动的安定性进行训练,其中有6名有明显改善,4名则改善不大。经分析检讨结果,感觉体系较敏感的孩子的效果比迟钝的孩子更明显。
9.感觉体系的改善过程和运动、语言、社会性等行动性的改善过程似乎没有直接的相关。这是依照日本感觉运动指导专家原藤斋在1985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作出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0.改善行动过程中,除了感觉统合、反射调整、运动协调外,对感情表达、要求的表现方法和对人关系上也要做行为指导,才能使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有全面的发展。
孤独症儿童对新环境最难以适应,一味的压抑反而会使他的感觉信息无法有效发展,所以人际关系、感情表达、要求表现技巧的指导也可反过来协助他生理感觉的调整。
总之,这种方法的机理虽未被神经生理学实验证实,但实践中已被普遍使用,对于改善儿童的运动能力有一定帮助,但要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状态来进行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