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父亲的育儿记忆与思考
如转载请注明链接地址: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See.aspx?cBlogLog=1002316971
我在产房外徘徊,若热锅上的蚂蚁心神不宁,干脆到附近花店买了一束花,待我返还,小护士出来报喜:“下午两点,弟弟,3.3公斤,50公分”,言简意赅,字字中听。我大概激动晕头,换算称市斤竟然算成了5斤2两。首次当爹,概因经验不足,且激动过头。时则04年6月6日,6斤6两,六六大顺,好不吉利。
那年考研高分通过,家里添了小车,喜添一子,三喜临门,取乳名“添添”。
大名取佳牧,原计划生男名佳木取栋梁之意,生女名佳禾取灵秀挺拔之意,后姐姐说苏南人用“木”形容人之愚钝,因此灵机一动,改用“牧”,牛者健壮也,文者文采也,本人姓吴,因此三字中包含了天时地利人和,且健壮有文采,颇为得意。
小儿手指纤细,小脸秀气,身材修长,太太憧憬将来可以弹钢琴。然仅过月余体检,医生在体型栏评语“粗壮”,再过一月,改为“偏重”,已有我幼时的风范。
那时我经常抱着儿子,说“宝宝真好,哪儿都不去,就到我家。”家人一旁会心微笑。从此,我们自己的年岁开始模糊,开始以孩子的岁数计时。
今年转眼虚6岁了,心里一惊,时间一晃而过,小儿已经与我们朝夕相处了近5个年头了。
孩子出生那年,我阴差阳错被人从事业单位忽悠到了一家寿险公司做了业务主管,因为不习惯、不认同拉人头建队伍的做法,所以凭一己之力完成每月销售指标,压力很大,有些抑郁。每日最舒心的时刻就是晚饭时,已经提早吃过饭的儿子坐在长方形餐桌的顶头,手上拿着玩具摇晃敲打,一张灿烂的纯真笑脸专门对着我,似乎明白我最需安慰,看得我心花怒放,将工作的烦恼暂时忘记。此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半年后,我到了现在的公司,工作上了正轨。接到单位的聘用通知,我马上回家,抱起儿子猛亲几口,说:“真是个福宝宝,给爸爸带来了好运气。”
孩子慢慢学会了说话、走路,牙齿一个个多了起来,充满了好奇和创意,看到移栽的大树根部经纬纵横地缠了绳子,,他说那是大西瓜,小指头从圆形塑料盖上伸出来就成了蜡烛,矿泉水瓶倒扣在小塑料瓶上,就成了饮水机。保温瓶倒水叫尿尿,保温瓶盖盖子叫关门。
儿子一岁半的时候,冬天在老家外婆家。我和太太思儿心切,周末回老家看儿子。到了外婆家不远处,外婆带了儿子在外面玩,儿子个把月没看到我们,有点羞涩激动,指着边上的大河说“大水、大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与英人见面寒暄天气有异曲同工之妙,见面找话题看来不须专门调教的。
进了门,儿子带我到他玩耍的房间里,地上铺了泡沫垫子,摆满了玩具,儿子坐下去,拉了我的衣襟说“爸爸,你坐啊”。我心头一热,儿子将自己心爱的领地让出一半给我,远胜于成人来客后上茶、请上座。成人是受了世俗的教育和耳濡目染,小儿的举动完全出于本能。看来礼仪的说教不必太多。
小儿自小胃口好,消化功能好,见了食物欢欣鼓舞、手舞足蹈,遇有边上孩子在吃零食,会在人家边上转圈,口中不住说“宝宝要不要啊,宝宝要不要啊”。瞧,委婉得很,显然是说给人家大人听的,得了人家赐予的吃食,秋风扫落叶般立马下肚,人家孩子那份还才吃了一半,儿子则又在边上转悠了。可见生存的技能也可以自学成才。
见了人家的好玩具,儿子立刻挪不动双腿,两眼盯住不放,要不借来把玩几下,要不逼着大人要买,毫不掩藏自己的喜好。不像他的爸爸和叔叔们,路遇美女往往板着面孔,待擦肩而过后掉头打量,心里且担心人家碰巧回头撞见。我们叫孩子不撒谎,诚实,其时执行起来很难。
在教育孩子上,大人常说“孩子现在不懂的。”其实不然。太太说她小时住在学校,邻居家的爸爸每天骑车带着儿子到处玩,看到什么讲什么,孩子长大了各方面都特别优秀。因此儿子很小时,我们白天带他到花园、商场、公园,看到什么都跟他讲,晚上讲故事。儿子的语言、叙事能力后来就明显比同龄孩子强,词汇丰富,句子结构复杂,并且观察力强,在幼儿园回答问题完整,且视角有创意。颇让我们欣慰。
孩子会阅读大人的表情的,记得儿子很小时,家里因琐事起了争执,儿子立马哭的很伤心,大了点以后总是反对大声讲话,也不喜欢指责别人,如果我开车时说人家开车违规或者车技差,他会纠正我,也许有一点逆反心理在其中,更多的我想还是孩子天生的宽容吧。
父母总觉得孩子是教出来的,礼仪、爱心、合作、倾听……,一切都要按菜单一样的程式指点,反复教育。实际上,身教胜于言传,而且时间火候不到的话,无论怎么讲也是事半功倍,到了时点,稍微点拨即可见效。
儿子小时候似乎不在乎我们出差离家多少天,好像不怎么想的,我们也觉得有点奇怪。后来一次,太太出差日本,我跟他两个人在家。一晚吃晚饭,看到桌上的鱼,儿子问“妈妈什么时间回来吃鱼?”,儿子终于懂得惦记人了,次日电话告诉太太,太太很是激动,不知有没有扶住日本的某棵大树欣喜落泪。
有段时间,我教儿子写数字,儿子不肯写,好像很难的样子,我们坚持要他写,他写得很糟糕,而且畏惧心理,我们气的不行。后来干脆放弃,等段时间再说。去年冬天,我又教儿子写数字,每天他就基本学会一个数字,情绪高涨,效率很高。
孩子成长有规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如果我们羡慕这个孩子会弹琴、画画,那个孩子会轮滑和书法,因此也要自己的孩子努力给我们挣面子,结果孩子失去应有的童年欢乐,学到一点可有可无的糊弄自己的小伎俩。
儿子个头大,因月份原因实际年龄(学校叫“月龄”)偏小,所以在他的学校如果看到一个面孔幼稚的大块头,那就是小儿佳牧。
儿子读幼儿园小班,不太会集体玩耍,常常一人蹲在沙坑里面,玩得没章法,我们有点着急,一次我们请了假去参加公开课,儿子表现畏缩,一个孩子说了他一句什么话,儿子立马激动得掉眼泪。我们请了假原希望看到儿子的出彩表现的,没想很是失望。老师说儿子不太会玩,课堂不专心。我们到网上查了查,太太说会不会孤独症(自闭症,俗称“小行星”,对周围情况不闻不问,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如同孤独的小行星),我也到网上看了资料,看了自我排查对照表,绝望地发现儿子有足足六条(六条及以上即有孤独症的嫌疑)与标准一致,心里那个痛难以形容,半夜醒来,似乎看到了儿子无法自食其力、难免受人欺负、且无兄弟姐妹帮扶、我们老了以后他将形单影只的凄凉场景,眼泪已夺眶而出。
找到治疗孤独症的北大医学院的网站,电话联系好了周末坐火车去看专家门诊。还是太太心理素质好,说再观察一段时间,不要忙下结论。后来我们让他去了一个龅牙兔情商乐园,主要让他有孩子一起玩,兔姐姐(情商乐园里面的老师)对他评价不错,我们终于放心下来。小班结束的暑假前,幼儿园汇演,儿子表现比上次公开课进步明显,我们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到了中班,我们给他换了一家很好的幼儿园,老师和阿姨都十分关心他,一学期下来,还得了几张小奖状。
儿子现在爱上了以前不喜欢的轮滑,画画从心爱的汽车开始,现在绘已经会画简单的动物、穿裙子的妈妈、自画像...更重要的是,他比以前更快乐。
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老去,作为家长的我们是经常犯错误的:
1.经验主义的老师
孩子出生前,世界的规则已经有成人制定完成。从吃饭、穿衣、说话、走路、待人接物,一切我们都准备好了菜单式的教育程式。我们以长者的姿态,教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孩子听了话我们欣喜若狂,孩子不听,我们就说“你不乖”,动不动以零食、玩具利诱,以警察、老师、大灰狼来恐吓。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的老太太都有一肚子的人生经验要教给孩子。孩子小时把大人当作了崇拜的偶像,待大了以后看大人不过如此碌碌无为、絮絮叨叨,因此生了几分鄙夷,这就要了大人了命,长者的自尊心受了挑战,威严扫地,一场原本无往不败的博弈立马转变形势。
2.专制的君主
大人在外顺风顺水,回家带了糖果,孩子沾了大人好心情的便宜,莫名其妙的得了赏赐。反之,如果大人遇有不如意,则横挑鼻子竖挑眼,找个孩子的不是,大发雷霆,一顿臭骂,孩子要不负隅顽抗,讨来屁股上两巴掌,或者嚎啕大哭表示不解和不服。慢慢的,孩子没了我们眼中的缺点,个性也磨平了,按照我们的规矩做人做事。
昨天下午儿子在看《猫和老鼠》,看久了我想让他休息一下,当时正好在接电话,就径直上前将笔记本电脑合上,叫他休息,解释不充分,且突如其来,最后通牒都没有,儿子大哭一场,我在外面继续打电话,置之不理。被外婆带过去安抚一番,一向宽容不记仇的儿子提出要跟我一起午睡,醒后很乖,没了平时起床时的胡闹,穿好衣服去洗手,还顺便说一句“洗手可以的,不可以玩水”,这是在讨好我,告诉我他接受了不许玩水的规则。我心里一下子不是了滋味,孩子学会了妥协了,难道这就是父母的成就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儿子历来喜欢玩水,老师也一再说他喜欢玩水,担心弄湿衣服易着凉。 玩水的快乐我也体会过的,小时乡下读书,夏天下了暴雨后,村道两侧雨天拖拉机走过留下的常常的深坑里面积满水,我们总是将鞋子提在手上,双脚在水道中一路飞奔回家,其乐无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又何必豪夺于人?孩子体验的是玩水的快乐,至于湿衣着凉那是大人考虑的问题。面面俱到就不是孩子了,少年老成的孩子是最省心的,只是那样养个一副童颜的小老头,又有何意义。
3.一切寄希望于孩子
我们对孩子是有期望的,孩子的最大罪过在于辜负了师长的期望。因此中、小学生的作文、检讨、学习计划、保证书等等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绝不辜负老师父母的殷切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大了以后也会望父母成龙凤的,只是他们比我们更有涵养,很少说“你怎么没有当局长、市长,怎么没考上清华、北大?”。但是孩子心里慢慢会明白的,尽管我们会找出、编出千万条理由说自己如何的不顺、怀才不遇。
我在一家投资公司谋事,出生文科,财务分析的功底薄弱,因此我不由自主地希望孩子将来读工科,再深造金融财务专业,到境外闯荡,活脱脱将孩子看成了完成我未竟事业的接班人。殊不知孩子尚小,长大了学什么、干什么,是他的自有选择,我们何必滥权干涉?
父母不善交际,反而要孩子积极与人打交道;父母工作难免懈怠,却要孩子知难而上?这就是父母常有的嘴脸?
4.将孩子当作家庭关系的润滑剂
很多人说,孩子是家庭关系的润滑剂,表面看有点道理,实则不然。孩子不是大人关系的道具,孩子应该全身心地去玩耍,找乐子。大人之间的事情何必扯上孩子,让懵懵懂懂的孩子去当什么润滑剂?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快乐,他不应依附于我们。研究表明,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往往情商不高,不是暴躁就是自卑,缺乏人际技巧;并且少年老成,少犯错误,因为这样的孩子自小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大人间的冲突是自己不乖造成的,并且确实大人有冲突时更容易苛责孩子,这加深了孩子的假设。于是孩子很乖很听话,做了同龄孩子不做的家务,懂了同龄孩子不懂的事理。
父母间有了争执,祖辈与父辈生了误会,让无知或者一知半解的孩子用稚嫩的笑脸为我们调停周旋,我们畏首畏尾,不敢担当?
孩子有自己的天空,让他去飞翔,孩子有自己的快乐,不要打扰他。
5.完美地长大不如在错误中长大
孩子没有完美的,孩子肆无忌惮地将缺点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喜欢孩子少犯错误,听话、乖巧、懂事是至高的标准。这样的孩子是大人喜欢的,不操心,有面子,有成就,但是大了以后往往循规蹈矩,没啥个性,泯然众人矣。幼时不犯错误,大了也许会犯更大的错误,或者干脆一辈子规规矩矩,没啥长进、创意、闯劲。
倒不如让孩子自己早错误中成长,这样也许他能更从容地面对未来。水杯子是烫的,我们习惯孩子还没摸到就叫他不要摸、太烫,还不如抓着他的小手在杯子上摸一下更直观。理论上这叫体验式教育,也是西方蒙特梭利教育理论的基础理念。
孩子千差万别,教育没有灵药。
育儿是大学问,没有教科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我的事业是父亲》这类的书层出不穷,已买的话请束之高阁,没买的话我衷心祝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