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主流关乎选择?
热闹欢喜的毕业典礼上,予力冲上台大声致词「我是张予力,我毕业了,谢谢大家!」掌声响起....。就在这天,予力的幼儿生活划下句点。
带着予力向同学、老师和园长鞠躬再见,尤其感谢园长陈妈咪,由于她的温馨灌溉和无私包容,予力在这里奠定了稳固的根基,全家载沉载浮飘溺不安的心,也因而有了止依,得以安身立命。
三年多来,予力在园所中与小朋友们一起生活和学习,不曾因为她是身心障碍孩子而受到排斥或嘲弄。在这里,她建立了坚定的自信、形塑了正面的自我概念、感知了人性的亲爱与良善....。看到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心中真是充满感激,也深深体会到:唯有予力稳定安好,家人才能跟着稳定安好。因此,格外珍惜这份人生中难遇的情义。
眼看着毕业的日子一天一天接近,好几次,忍不住在家庭联络簿上倾吐心声:日历一张张撕去,心情却彷佛倒数计时,万般不舍....。
为什么不舍?
因为,可以想见予力的人生路,往后将和班上小朋友殊途两轨,难再同流了。过完暑假,她就要进入国小启智班,其后国中,再后高中,大概都脱离不了启智班的特殊环境了。
一定要念启智班吗?难道不能念普通班?究竟怎样的安置才适合予力?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好久。
犹忆予力才四、五岁时,我们就开始未雨绸缪四处打听了。请教东家小孩在启智班的经验,了解西家小孩在普通班的利弊,回到家里,灯下反复讨论,心情反而更陷入矛盾挣扎中,因为不管选择哪一边,对予力都未见得妥适。
一位家长也有同样的苦恼,最后索性让唐氏症女儿延缓入学一年,以为暂缓之计。「你没听说吗?特殊孩子入学先念普通班,若不适应,还可以再转启智班;如果一开始就念启智班,将来决不可能转进普通班。」他说「这是关乎选择的事,起头不能不谨慎啊!」
有位家长决定让唐氏症孩子读普通班,「只要给我孩子一个位子就好」,老师要求家长必须陪读,母亲后来只好辞去工作,陪读六年,直到小学毕业。
另一位家长谈到自闭症女儿,教育安置应如何选择时,也颇多踟蹰:「孩子的发展和能力尚好,读启智班太可惜,读普通班又吃力....」
有位智力正常却编入启智班的听障孩子,起初尚有部分听力,老师教他唇读和手语,若不看着老师,嘴巴就挨打,后来这个孩子完全依靠唇读和手语,而放掉残余的听力。唉,这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大概也被打掉了吧。
还有一位语障家长说「对启智教育已从满腔热情到心灰意冷,如今抱着自求多福的想法了。」为孩子转学后,「终于觅得启智界最后一块净土,如果再让我失望,还真不知道可以去那里了!」之前,他的孩子就读另一所学校,启智班老师「精神状况可能有点`问题」,此外,「孩子九天未到校上课,老师没有反应,也没有问过一声。」
还有一所学校,家长们对启智班老师没信心,遂找了一些看来合理的借口,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陆续将子女转学他校,有位家长说「这个班好奇怪,常常第一节都下课了,还没见学生来」「有一天,只有一位学生来上课,二位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好忙的样子....」
启智教育的质量不稳,良窳参错;也无法像普通班一般,维持某个程度的水平。家长间靠着口耳相传或是打听询问,各凭本事,逐良师如牧民之逐水草,敬良师如珍宝之难得,为了替子女谋良木栖枝,不由自主的一个接一个陷入了选择的泥淖中。只是,寻寻复寻寻,桃花源究竟应往何处觅?如果随意访问家长们的特殊儿童就学故事,一定会发现满意者少,怨责者多。难道启智班家长特别爱抱怨?我毋宁相信,一桩桩个案里,所展现的应该是问题的通象吧。
这些年,不断有人提议特殊教育回归主流;特殊教育法也在八十六年四月,新修正通过了身心障碍儿童义务教育向下延伸至三岁,身为家长,自然乐见这些改革。而所谓的回归主流,在观念上应涵括两个部分:回归普通学校及回归社会,其中,回归普通学校这一部分,又包含了学龄前特殊幼儿回归主流,及学龄前特殊教育回归主流。但是不管学龄前或学龄期,特殊教育回归主流,都各有陷阱。这么说,并无意危言耸听,而是由经验中,一步一脚印得来的实际感受。
以予力为例,从八十二年十一月到八十六年六月,这段期间予力的学龄前生活,在回归主流的理念下,经历三年多尝试,并且转学二次。其间可待改进的地方虽多,但幸运获得温馨托儿所园长和老师的认同,愿意大力配合,所付出的用心和努力,皆在不言中。家长满心感谢,忍敢再做要求?反倒是园长陈妈咪常道歉,说没教予力什么。每听此言,我总是难过,诚心正色的,一再请她宽心,因为,学龄前特殊幼儿教育,国家本当出力,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源;私人办学,并有义务一肩承担!园长有心,爱不止于予力,复又克服困难,继女儿之后再收了四位特殊幼儿呢!
予力就读托儿所期间,正是台北市特殊幼儿教育回归主流,草创和垦荒的阶段。理念虽然有了,实务仍在探索阶段,孩子所急需却付之阙如的特殊教育部分,当时只能靠家长「自力救济」,我们总是下了班、接了孩子以后,或者买个便当在#p#分页标题#e#出租车上囫囵解决,或者在小店里草草打发饥肠,再披星戴月、风雨无阻的赶去各处「课后补习」。常在劳累困倦时,不免质疑:只因我们选择这个理念,种种辛苦就得自做自受吗?曾经有一位陪着孩子上课的家长打趣:我们这些特殊家庭是白天一班,晚上一班,出钱出力,自愿加班。只要孩子好,再苦也愿意做「另类追星族」。如今思忆当时的窘境,犹有不堪回首的感叹!
至于学龄期特殊教育回归主流,这些年来,虽是趋势,也渐形成共识,但现下所见,多半仍只是硬梆梆的把孩子丢在普通学校中,任其留在主流环境的一,安静、沉默的过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特殊作息,没有太多人关心。启智教育办得好不好,家长的结论是:「要看校长重不重视」。曾经有一位国中校长对全校老师宣称:我们学校不需要特教系毕业的老师,只要老师有特教理念就可以了。特教系师生闻此言,不知是否感到泄气?
而启智教育离谱的例子也实在很多,一位家长说:「开学日,带孩子去启智班报到,老师说班上人数不足,让我先带孩子回家,等候通知再来上课。」开学已一周,他仍在痴痴等候通知上课!另一家长收到学区国中通知,其子必须改分发邻区国中启智班,因为该校每满八人才增开一班,当年应入学的的特殊学生有十五名,不足二班人数,只开一班。还有一位家长则遇到小孩的助听器在学校遗失三周,启智班老师以「我有必要告诉你吗?」反诘家长;并抱怨「生活自理课训练大小便,他每天早上坐马桶四十分钟,却一颗屎也不拉!」家长说「老师嫌我儿子不表达,儿子却是看到老师就吓得什么都不知道了。」
目前各校在行政上对启智教育回归主流的安置,大概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回归普通学校的启智班,属最多见;第二类是回归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为少数之例;第三类以启智班课程为主,部分时间回归普通班课程;第四类则以资源教室方式,辅导普通班里临界到轻度障碍的特殊学生。一、三类情况接近,但后者的安置方式较前者为佳,且受家长欢迎,不过,家长多半仍希望回归的时间及方式,能够更多元、更弹性;第三、四类为家长所肯定,但小班制教学若不能落实,恐怕老师将困难以负担,而使配合的意愿打折扣。
此外,在回归主流的大框架之下,普通学校里,选择念启智班的学生,其特殊教育固然得到照顾,但校园生活却隔离于主流之外,彷佛遭到无形的监禁,使得常态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的学习与刺激环境,受到剥夺,启智班犹如「孤独国」般,而这正是现今存在的普遍现象。少数选择念普通班的孩子,情况刚好相反,虽然有了主流的学习环境,却少了最需要的特殊教育,加以普通班老师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缺乏特教的专业技能,或者根本无意施教,孩子往往只有放牛吃草的虚晃时光了。
桃园一位家长,正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希望轻度智能不足的孩子,多与主流互动,权衡之下,选择普通班,但就必须放弃主流课程的进度。每天,他为孩子准备白纸一迭,「既然听不懂老师台上的授课,就在座位上安静涂鸦解闷吧。有事做,至少不会吵人,影响同学上课。」此中滋味,岂止以委曲形容?见他黯淡愁容,被迫在教育体制中为孩子二选一,非此即彼,我深深同情他一迭白纸的郁卒心情。
理念的落实到理念成真,果然尚有一大段遥远而漫长的距离!回归主流好比一颗令人垂涎欲滴的红苹果,中看却不中吃,难怪连特教界老师都承认,家长对它普遍缺乏信心!而种种启智教育议题的争论,多年来犹未有定见,譬如启智班究竟应以障碍类别或障碍程度为编班标准?启智班教师究竟应以包班制或分年轮教制任教?在启智教学质量良劣不齐的现况下,各校对特殊学生的安置,又不免予人草率的印象,也频频招来家长削足适履、刻木求剑的批评。家长间亦为了孩子是否编在某位「好老师」班上而履起纠纷,实令大家颇感无奈!
难道只能二选一?二合一呢?或是其它可能的安置方式?
一位师院老师告诉我:予力的能力和发展还不错,念启智班太可惜,可以念普通班啊!见我迟疑,又再建议资源班。我说很多家长抱怨资源班办得像安亲班,而有的任教老师没有特教背景。我问他资源班现况如何?这位实务颇有经验的老师,低头沉吟片刻后,抬头歉然一笑:真的,都不尽理想啊!我请他建议如何选择,这回换他苦恼了:对不起,我也没有好主意咧!
过去,特教经费苦于不足,面临的是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如今特教渐获重视,钱的问题不在于缺紧,而在于如何有正确的使用观念。譬如台北市最近宣示,八十八年度特教预算将大幅成长一倍,增为二十五亿元。市立启智学校也有意逐渐调整招生方向,以重度、极重度、多重障碍学生为主;从前必须参加考试,只有智障「资优生」才能一跃龙门登上「金榜」的不合理现象,将会消失。同时,在回归主流理念的趋使下,一般小、中学及部分高职,亦会逐渐成为轻、中度身心障碍学生的去处。
我们经过三年多的考虑,最后选择让予力读启智班,主要是希望她继续有个快乐的童年生活,因为十分明白在普通班的主流环境里,予力只能做个全班最低成就的边缘孩子,而在#p#分页标题#e#封闭的启智班特殊环境中,予力却可以有信心、愉快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夫妻都必须工作以维持家计,不可能有谁辞职陪读。残障家庭经常面临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却总是走入两难与矛盾的挣扎心情中;而家长的这些思考,究竟有没有偏误,亦未知结果。但是,让女儿延缓入学应是迫不得已的决定;对启智教育从满腔热情到心灰意冷亦有曲折的心路历程;爱抱怨决非家长的特质;二选一、二合一更不是「追星族」活该的自做自受;痴痴等候上课通知;彷佛监禁的启智班「校园孤独国」;白纸一迭的无奈妥协;....落花有意流水无心呀!
孩子的成长不会等待,家长期盼的心却好焦急。回归主流关乎选择吗?别让家长一再陷入各种选择的难题中吧!
一九九七年八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