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家长

又到一年开学时——关于陪读答家长问

作者:甄岳来 更新时间:2010-08-23 点击数: 百度一下

       又到一年开学时,想起女儿上学的日子,每每越是开学临近,我越是焦虑不安,恐惧感与日俱增,直到那一天到来。假装镇静,送别孩子,自己的心里却又一次揭开了恶梦的序幕。孩子上了高中,终于,我可以不用频繁地去学校了,但是,牵挂依然,特别是等待孩子放学回家时的那种感觉依然——盼望看到从学校归来的孩子,又怕听到不好的消息。只要超过孩子回家的时间十分钟以后,煎熬便开始了,总是忍不住冲上街头,看着通向学校的那条路。路有尽头,但不知,心痛的尽头在哪里?

      近日,收到一个家长的来信,不曾见面,恳切要求谈一谈关于陪读的事情。来信全文如下:

      甄老师,您好!

       6月底时,我向您汇报了学校允许陪读的情况,并向您请教陪读的策略。您虽然很忙,但仍然给我回信,这是对我们莫大的精神支持。

      利用假期的时间,我设计了一个陪读的方案,总结了孩子在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13个行为问题、7个情绪问题,找了16个提醒用的手势(对孩子先手势提醒、再语言提醒),归纳了5个主要的方法。在这里向您汇报一下,想请您批评一下,帮我指出问题和错误。我也想把它发到您的博客上,请您公开地点评,以帮助其他所有面临陪读的孩子,您看可以吗?

      孩子快要开学了,马上就要进入一个最为关键的时期,可能走错一小步都会给孩子造成陪读的障碍。

      再次由衷地感谢您的指导!我也将您的书和您的思想,通过网上交流推荐给其他的孤独症家长,我认为您的方法是目前最好的方法,没有它,我的孩子走不到今天。

                                                   济南家长

                                                 2010年8月17日

 

附:陪读策略——方法概述

1.尽量提前与老师交流,预知下一课环节;提前告知孩子,使其有思想准备。2.鼓励。包括提前表扬,给他打气。3.替代内容。如画一幅画,写下想写的内容,休息一段时间(数到20),玩一个他喜欢的小器具……4.警告。如取消原定的奖励。5.带出教室。

用来提醒的手势

1.碰一下末末胳膊:看我,我要提醒你     2.大拇指:做得好,继续努力

3.手掌胸前下压:忍一忍,别着急            4.食指挡嘴:别说话

5. 小臂相叠:坐好,别动                         6. 指耳:注意听老师讲

7. 指黑板、指老师:看黑板、看老师(指哪里看哪里)8. 停止手势:停下来

9. 手指划手心:写下来                           10.小臂直立:举手发言

11.掌心向上:站起来                             12.掌心向下:坐下

13.两手下垂拍大腿两侧:站好               14.掌心向后摆:快过来

15.掌心向下手指外摆:快过去      16.手掌护耳后侧:我听不见,你大声说(表达)

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动作

1.趴在课桌上、往下出溜1,5       2.闭眼、睡觉 5    原因:对课程没兴趣,或真的累了。预防:事先知道课程的环节,激发他对这一环节的兴趣,使之积极参与,或找其它事情替代。  纠正:允许他一段时间(比如数到20)。在他改正后立即鼓励。

3.晃椅子1,5           4.踢课桌1,5        5.(用东西)敲桌子 5    原因: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因为无聊。   预防:保证完成课程环节,允许替代。   纠正:立即停止,鼓励。

#p#分页标题#e#

6.站立1,12         7.下位1或14,5    原因:被某事物吸引。   预防:约定事先问妈妈。    纠正:立即停止,鼓励。

8.乱写乱画 1,8,7    原因:开小差,冲动。   预防:时刻关注他对课程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在他的剩余时间,允许在专用本子上画一页或几分钟。   纠正:没收纸笔,提醒注意课程。完成后表扬。

9.撕书、撕本子 1,8,3   10.扔东西(书包文具等)5,6或7    以上两点较少出现。 原因:发脾气。预防:关注情绪变化、在他跟不上时,帮助其完成。纠正:带出教室。

11.捂耳朵 6或7   原因:意外声音刺激。  预防:可能发生在音乐课。事先询问、告知相关情节。纠正:无。

12.摆弄与课程无关的东西、看其它书本、滞留在上一个环节8,6或7  原因:上一个环节很有趣,或这一个环节没兴趣。  预防:时刻提醒就要进行的环节,鼓励。   纠正:帮助其进入下一个环节,如准备好课本、工具。

13.拍桌子 8,3,6或7   原因:可能对某事不满。   预防:发现别人有不良行为,提醒他“这不关你事”“你不做干扰课堂的事”。   纠正:下课再交流、克制,鼓励。

二.语言、情绪

1.嘟囔4,7或6   原因:无聊,偏好。 预防:同动作问题1、2

2.和妈妈说话4,9,  原因:有事需要交流。   预防:凡事想到前头。

3.傻笑8,3   原因:看到他人的行为、想起自己经历的事。   预防:始终提醒他紧跟课程,防止走神。

4.着急、哭闹3  原因: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预防:随时评估下一个任务的难度,打预防针。

5.烦躁不安3   原因:身体不适、课程不顺、环境干扰。 预防:通过随时鼓励好的方面,提高他的热情。

6.出怪声、喊叫、唱歌4  原因:进入个人的世界。预防:及时把他拉回课堂。纠正:以上情形制止无效时,将他带出教室。

7.回答、提问不举手10    原因:忘乎所以、兴奋。  预防:随时鼓励他举手发言。对举手发言予以鼓励。防止其兴奋。(其中有些数字的意思我没有看明白)

       信看完,不禁笑了。这是一个很专业、周密的“陪读方案”,不管再忙,我要给这个妈妈一个答案,给这个妈妈一个回复。信刚开头,又因事物耽搁下来,没想到,这个妈妈又来信催促,再次恳求我“点评”,看得出,陪读带给她的焦虑和紧张不言而喻。

      “点评”说不上,虽然大家认为我很专家,我还是愿意做家长。我想肯定地说:首先,来信内容反映了妈妈对陪读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物资准备;其次,妈妈的思路清晰,知道自己去要干什么事情,再次,关于陪读的策略和方法,其技术操作性很强。最后,妈妈的逻辑思路是可取的,每个问题有表现,有原因分析,有预防或者应对策略。您是很可以嘉奖的妈妈。

      离开这封信,我想让陪读的妈妈更深入思考的是:制定这些策略方法的深层根据是什么?千万不能刻板地执行这些手势,这些手势全部都是约定俗成的大众化的态势语言,具备上学能力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看懂这些手势大多是问题不大的。陪读的妈妈需要先概括陪读的目的,我们到学校里做什么?陪读,它是通过家长对孩子的个别控制,减少孩子对环境的干扰,从而缓和孩子与环境的矛盾,使教师能够容易接纳孩子;另外一方面,家长陪读也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支持,同时,在孩子能力不足的时候,可以提供随时的辅助。总之,陪读是协调孩子与环境的关系,在和睦相处的大前提下,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您所有的措施和手段,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一旦目的清楚了,方法可能就不止这些了。一定是在目标、方向明确、正确的前提下,再去求证方法。如果制定“陪读的策略”,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的是目标,看到目标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方法是具体的、情景的、灵活多样的。

      确立了陪读的目的以后,恐怕陪读时妈妈要做的事情就很多了,思路就宽了,比如,妈妈怎样处理与老师的关系,预先告知老师孩子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比如,怎样帮助其他同学理解孤独症学生的行为和情绪等。从孩子本身的角度讲,通过陪读过程,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怎样培养执行能力,怎样提高孩子的跟随、模仿、合作能力,怎样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等,都是陪读的任务,都会有相应的方法。千万不要理解为陪读就是解决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某段时间矛盾突出的时候可能是这样,但是,从整个陪读策略上讲,不限于这些。

      总之,就陪读的目标而言,不同的孤独症孩子们之间具有共性,普遍性,但是,就具体的方式、方法而言,它是个别化的,对与错,需要您在陪读的实践中去总结,去检验。一个情绪问题发生,一个行为表现出来,三个孩子可能会有三个原因,三个妈妈要面对三个不同的班级环境,面对三个不同理念、不同素质、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老师,三个妈妈也会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办法,在您的孩子身上有效的,就是好的方法。

#p#分页标题#e#

      最后,对这位妈妈说几句:感谢您信任甄老师,但不需要“迷信”甄老师,非要甄老师“点评”。我给您的更多的鼓励,信心和勇气,您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要自信,您比甄老师做得好,真的,当年,我是没有这么好的策略的。

       记忆中,你应该没有听过培训,但是,在一次培训上我表扬过你“在生活的真实情景中教”的做法,还讲过您的例子。继续努力,期待孩子的康复。

       确实很忙,很多家长的信件来不及回复,请谅解!以后再有免费培训,希望见到您。

                                                         甄老师

 

加入收藏
Tag: 家长
上一篇:孤独症和感染的关系!
下一篇:关于“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答家长问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为自闭症儿童找回自信--株洲母亲牵头成立慈善机构
  • 父母亲陪同孩子训练好?还是一对一训练好?
  • 开开妈妈教儿心得(35)
  • 我爱我儿
  • 亮亮的故事
  • 学会识别儿童的求助信号
  • 这是一种考验
  • 望子成龙 “神童训练计划”使孩子失语痴呆
  • 亲爱的三文鱼
  • 家长别让孩子心理缺养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