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目前认为,儿童孤独症可能为先天脑部功能受损引起的发展障碍。患者通常在三岁前发病。其核心特征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沟通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
家庭是儿童社会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可以教导儿童学习生活自理技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社会的角色意识。亲子教育是一种强调父母与儿童在情感上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以促进婴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儿童相处的时间长,因此在其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孤独症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影响孤独症儿童亲子关系的可能因素
(一)父母的态度
1、否定
主要是由于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已经为其做好了人生规划,梦想着将来有一天孩子可以将他们没有实现的理想与目标达到,可是一旦发现孩子不但不能如其所愿,反而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时,他们便选择了逃避。
大部分父母比医生更早知道孩子的病情,但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病,而只是自欺欺人,认为孩子只是某方面的发展落后于同龄人。即使是孩子已经确诊为“孤独症”,许多父母仍然希望是误诊孩子没有得病,他们走遍全国各地,寻访名医,只想证明自己的希望不是幻想,然而结果往往是令人失望的。
2、内疚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发病期在2岁左右甚至更晚。当儿童存在孤独症之后,父母可能会把儿童得病的原因归于自己以前忙于工作而忽视孩子,进而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子女,或是自己的养育方式不当,是因为自己忽略了孩子才导致他们得了孤独症。所以他们会一味的内疚,为了补偿而溺爱儿童。
3、绝望
许多父母在孩子没有出生前便会设想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儿童做好了人生规划,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的瞬间,他们的人生失去了目标,他们的设想一下变为空想,从此便馅入了绝望之中。
4 、接受
面对不幸的打击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部分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能够经过心理斗争和调适后,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命运的挑战。他们选择接受事实,坚强的面对。但是接受事实并不等于无所作为,接受事实只是探索解决途径的起点。
孤独症父母的这些心理特点是具有发展性的,早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二)父母专业知识的缺乏
1、理论知识的缺乏
对孤独症的表现不能很好的把握。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及情感交流的障碍,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几乎没有差异,对人不感兴趣很难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沟通,行为刻板,对外界环境反映显得过弱或过强。因此,父母很难准确的深入患儿的内心世界了解患儿的情感和感受。
父母不能掌握合适的评估手段,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哪些问题是由孤独症引起的,哪些问题是所有父母都会遇到的不容易分得清楚。
对孤独症儿童的总体治疗现状把握不清,现阶段孤独症儿童的病因并不明确,医学上并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孤独症儿童的问题,只能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干预行为。
2、教育训练知识的匮乏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是一个长时间的教育训练过程,情境教学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使孤独症儿童早日回归主流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舆论的压力
有个这样特殊的孩子,周围的人无法理解怎么会有这样怪异的孩子这么怪异的举动,而往往把这样的行为归咎于父母的溺爱,迫于这样的外界压力,父母便有可能互相指责以减少自己的压力,甚至做出不利于儿童发展的一些反面措施,从而影响儿童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措施
孤独症儿童的父#p#分页标题#e#母,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有否定,内疚,绝望的心理误区是可以理解的,但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只有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现实,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1、孤独症儿童的父母需要有良好的心态
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以积极的心态与“孤独”抗争。勇于接受孩子患病的现实,坚强的面对,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于每个缺乏孤独症知识的父母来说,孤独症的症状既难以捉摸又不容易对付。任何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奇特行为而感到失望,在感情上疏远孩子,忽视孩子的问题和特殊要求这样对孩子和自己都不利,只有勇敢的接受事实,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用心去爱孩子,才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
2、孤独症儿童父母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
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有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增加对孤独症知识的了解。首先,可以通过对专业书籍的阅读来增加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理论知识。其次,可以借助各种培训班来获取相关教育训练的知识。再次,专家咨询也能为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提供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最后可以通过与其他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交流中获得相关的经验知识。
在我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的家长就是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接受我中心组织的培训了解孤独症的相关训练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到实际的训练之中,再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中弥补自己在训练中存在的不足,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大多数家长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的一名合格的训练师。由此可见父母经过努力是可以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进行沟通的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机构教师。
3,在家庭生活中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由于孤独症儿童普遍缺乏社会性互动,普遍表现出自己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很难与别人同步游戏,注意力不能与游戏者同时集中在同一件物品或事情上。此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因此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善于抓住与儿童沟通的时机,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在生活中轻松愉快自然的运行,强调儿童的主动性,这样有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的建立。
4通过家庭中的亲子游戏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亲子游戏是密切亲子关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游戏是符合孩子的天性的,儿童时期离不开活动内容。孤独症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他们在认知理解,社会适应,语言表达,运动协调等发面与普通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孤独症儿童父母可根据儿童的发展程度,设计适合儿童的游戏,亲子游戏种类很多,既有体育活动类的亲子游戏也有益智类的亲子游戏。游戏中孩子与父母间的眼神,父母对孩子的亲切笑容能给他带来动力,孤独症儿童缺乏想象及感受游戏快乐的体验,他们不懂游戏规则,不知道游戏同样可以给他们带来乐趣,但父母可以从观察研究入手,找到如何帮助他们感受喜欢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建立融合的亲子关系。
5,在社会环境中促进健康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不仅需要父母的付出,同时他也需要孩子适当的反馈。丰富的刺激和多样的社会环境对任何一个儿童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孤独症儿童虽然对外界比较冷漠,似乎周围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但他们能够看到,听到,闻到,嗅到,感觉到他们身边的刺激,丰富的刺激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各种感官的发展,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可以促进他们对父母亲近他们的行为做出适当的反馈,从而极大的鼓舞父母,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由于孤独症儿童适应环境方面存在障碍,父母很少带他们到公共场合,一般只是把他们限制在家庭的狭小天地里,因此#p#分页标题#e#,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就很有限,他们与人(包括与父母)的交往的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父母可以经常带孤独症儿童到公共场合,为他们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孤独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与父母互动的能力,以利于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
总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孤独症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充分重视孤独症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父母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多种社会力量,帮助孤独症儿童父母与他们建立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