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芝:注意看,用心听尊重孩子真正需求
任何的亲职教育或者相关的书籍,甚至一般的人际关系引导,都会强调倾听的重要,因为只有单向的意见表达,是无法达到沟通的效能。然而很多人在面对心智障碍者时,往往先入为主的观念是,认为他们能力低落,头脑有问题,表达不顺畅,所以不必费神听他们说话。
我最近阅读一本自闭症的教育书籍,内容列举了许多个案在生活中因障碍而形成的困难或不当行为,家长可以如何运用巧思,设计出应对的方法,让孩子可以改进或修正这些行为书中将这些事件和方法,解释为特定的学习模式,强调这些学习模式是最有效果的可是我从这些故事当中,看到另一层内涵:。。家长要真正尊重孩子的能力或需求,不以否定或强制修正的态度去看待,而是去思考如何将这些行为,引导到其他正向有意义的行为,甚至运用既有的能力,让孩子有学习或运用机会。
在我的经验中,也确实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汲汲营营的努力教心智障碍幼儿做更顺畅的表达时,往往只是要求孩子跟着我们仿说,教的是像填鸭般的字,词,词句,这样未必能让他理解。孩子跳不出仿说的框框,就不容易真正的学会表达自己,也不容易发展自己更多的语言。有人认为孩子的口语表达不佳,可以用其他的代用品替代补强,如图卡,沟通板等,我认为除了幼儿使用时担心他们养成依赖,而不想发展较困难的口语外,这倒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媒介。
事实上,所有的物品都可以是教材,尤其是孩子喜欢,时常玩耍的物品,只要经过观察,抓到孩子真正在意的地方,介入时契合孩子的目标,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教学认知,游戏和亲子互动的功效。这些不就是我们一直向往的口语发展,打破固着性和人际关系吗?这更是孩子日后开启对生活周遭人,事,物的兴趣,和自发性观察,摸索,体认的基础。
教导心智障碍幼儿,最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和失望的,莫过于家长兴致勃勃的安排了一桌子的教具,叫孩子来学,孩子却没有反应。或者明明叫他看一个,他反而去看乙,不能对焦,如果再强制要求,孩子就开始反弹,到最后的结局,往往是生气的妈妈和啼哭的孩子然后家长就更忧心,一想到孩子已经迟缓了,又无法教,就不知如何。是好?
我那自闭症的儿子,从小的口语极少,所以他有任何的发声,我都很高兴,一定立刻给予回应。我常跟他玩很多声音的游戏,抓着他的手比画唱童谣,让他喜欢各种声音等到他有一点点字词时,我更是迫不及待的给予他满足的回应,或反问他(虽然他不会回答)。就算他有不恰当的语言,也从来不去纠正或制正,但会告诉他正确的说话。我总是给他一些愉快的经验,让他可以确实感觉到说话是安全的,有意义的。
有个喜欢看马桶冲水的孩子,妈妈总是担心马桶太脏而制止他我告诉她可以教导孩子用简易的工具清洗马桶,之后就可以玩冲水几次。孩子得到尊重和发泄,就不会再抗争和沉迷。如果在外面的公共厕所时,家长可以告知,因为这边没有工具清洗,要等回家再玩,孩子也容易被说服。
试着用更包容的心去看看,听听孩子,孩子和你的彩色世界,也会因此而开展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