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父母是带如何儿子跨过崎岖坎坷
儿子的出生,曾给董立君带来无尽的希望与幸福,然而一纸“孤独症”的诊断书,却彻底击垮了她。她曾心灰意冷、曾绝望地想抱着儿子自杀,但她还是挺了过来,带孩子走上了艰难的康复之路。
儿子出生给她带来美丽憧憬
2001年5月17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公主岭市的董立君这一天分外开心,她的儿子小瑞降生了。
“我丈夫家是三代单传,生下儿子后,全家人都很开心。”日前,董立君向记者回忆,小瑞6个多月就能叫妈妈,一周岁左右就会说很多词汇。面对这样聪明可爱的孩子,董立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我要多赚钱,把孩子送到长春最好的学校。”
一纸诊断 让她跌入深渊
然而,在小瑞30个月的时候,董立君发现儿子和同龄的孩子不一样,越来越不爱说话,无论怎样叫他,他都不理会,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带着儿子四处检查,脑电图、脑CT、核磁共振……均未查出异常。最后,在北京一家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医生告诉董立君: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伴随终身,病因尚未明确,并且无药可医!这个诊断,让董立君一下跌入深渊。
“我赚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啊,他也不会花。”董立君从此封闭了自己,经常把自己和儿子关在屋子里,几次想和儿子一起去死。
“我都把药倒入饮料中了。”董立君说,等儿子喝完后,她也喝,与儿子一起死。可是平时爱喝饮料的儿子,那一天却说什么也不喝,还对着她笑。
“我儿子还能笑,说不定他可以重新开口说话,说不定以后这病能治!”董立君突然想开了。
康复训练 孩子开口叫妈妈了
2005年9月,董立君带着小瑞走上了漫长的康复训练之路。为了减少费用,她一个人带他到外地去训练。每天除了带孩子康复训练还得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小瑞确诊的时候已经4岁多了,最佳训练时期都快过去了,为了他能有更大的进步,董立君每天都加倍努力。每天上百次重复着同样的词汇,希望他能早些说话。
有一天上语训课,老师教小瑞说妈妈的时候,他居然说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示意老师再让他说一次。”让她惊喜的是,小瑞真的又叫了一声妈妈。董立君激动地紧紧抱住儿子,“我的孩子啊,你终于又开口说话了!”
让更多孤独症孩子接受训练
但此时,董立君已花掉了大部分积蓄。她清楚,孤独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于是她试着把小瑞送到幼儿园。但因为小瑞上课的时候会不时做出怪异的举动,先后被几家幼儿园劝退。
为了让丈夫不再承受痛苦,可以和别人生一个正常的孩子,他们和平分手了。
“命运又一次向我发出了挑战,我必须一个人照顾孩子。”董立君经过思考,决定用剩下不多的钱开一所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不仅解决了小瑞不能上学的问题,也可以为其他和小瑞一样的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的机会。
经过多方筹措,她在郊区租了一个400平方米的场地,2007年4月1日,公主岭馨园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成立了。为了省钱,她买来涂料自己粉刷墙壁,然后照着小瑞的儿歌书把图画在墙壁上,经常一画就是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但是,让她觉得欣慰的是,小瑞已经能数100个数,会唱很多儿歌,能背许多古诗。董立君睡觉的时候,小瑞还知道给她盖被子。
开办康复中心的几年里,她先后为黑龙江、内蒙古、辽宁以及公主岭周边的200多个孩子做了康复训练。她年迈的母亲每天无偿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午餐;董立君自己买来理发工具,义务为这些孩子理发……
“路,就在脚下,虽然崎岖坎坷,布满荆棘,可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灿烂的明天,我仍然要走下去!”董立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