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闭症儿遇到“校园暴力”他们能躲得过吗?
今天是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与众所周知的六一儿童节不同,这个节日是为了呼唤全世界共同倾听儿童的呼声,关心儿童权利,倡导所有人向弱势群体的少年儿童伸出援助之手。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再一次将“校园暴力”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不禁深深思考——面对欺凌,我们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尤其是孤独症孩子,相对比正常的孩子来说,他们因为不同的社交方式或特别的行为举止,更容易成为校园霸凌者的欺负对象。

美国自闭症互动网路(IAN)在2014年发布了Connie Anderson博士的研究成果,对全国1167名6-15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高达63%的自闭症孩子被欺凌,比一般同伴高出三倍。
当孤独症孩子在幼儿园、小学等公共场所遇到别人抢他的东西,或者是被别人欺负、戏弄的时候,他们常常不会、也不懂得做出一些适当的反应来保护自己。
有的孩子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欺负了,他们在与同伴产生不愉快的互动时,无法很好地认知当时的状况,并及时做出反应来维护自己。
另外,由于部分孤独症孩子具有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他们很难准确地向家人传达这类信息。
因此,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让孩子学会正确区分他人的行为意图。
一、如何辨别他人的意图?
想要提升孩子在自我保护方面的社交意识,首先得教会他们正确认知他人的意图。当别人做出一个行为时,孩子必须分辨出这个行为对自己是友善的?还是在捉弄自己?
1、非恶意行为
✔ 友善的行为;
✔ 礼貌的对话;
✔ 合适的问题;
✔ 友善的玩笑。
2.恶意行为
✘ 怂恿别人做出可能会令人尴尬或者会被指责的行为
比如:对方明明知道在墙上乱涂乱画是不对的,还是会怂恿孩子去墙上画画,导致孩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恶作剧
比如:在孩子的后背上贴小纸条、拿虫子吓唬孩子等等;
✘ 取笑他人,言语攻击
比如:对方利用孩子的缺点来进行攻击、嘲笑。
3.如何教会孩子辨别恶意行为?
在与他人进行社交时,我们一般会根据对方的语调、表情、音量、肢体动作等来分析当时的状况。
我们可以用模拟情景和命名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判断、理解这些行为。
但是,在刚开始学习这些概念时,孩子是不参与模拟情景的,他们只需要在旁边观看,然后对其进行命名即可。

❖ 以教孩子“什么是取笑”为例的情景模拟——
① 妈妈用嘲讽、阴阳怪气的语气对爸爸说:“爸爸,你真胖!看看你这个大肚子!”然后让孩子对这一行为进行命名,刚开始时可以稍微提示孩子“妈妈刚才的行为就是在取笑爸爸”。
② 等孩子能够独立命名时,爸爸妈妈可以模拟另一种语气,来进行比较和区分。比如,妈妈用诚恳的眼神和平缓的语气对爸爸说:“唉,你胖了,你看看你的肚子。”同样的话,第二种语气是为了说明爸爸确实胖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互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取笑”的概念,之后,当孩子遇到类似的的眼神和语气就会明白,对方可能是在取笑他。
进行情景模拟的人也需要常替换,这样可以方便小朋友更灵活地运用,能够泛化到不同的人身上。
二、不同程度的恶意行为
当孩子能够独立辨别这些行为后,我们便要教会孩子为这些戏弄和欺凌行为划分不同的等级。程度不一样,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 轻度的戏弄
对方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行为。
2、 中度戏弄
令人厌烦、轻微受伤的行为。
如:针对某个人使用刻薄的语言进行侮辱、冒犯,为了惹怒对方而故意发出的某种声音或动作,长时间的嘲笑,带有恶意的图画,怂恿他人做出会被指责的行为等。
3、 严重的戏弄及欺凌
问题严重、持续时间长、可能受伤、可能造成危险的行为。
如:猛推、殴打、朝人吐口水,将物品扔向某人或恐吓某人,跟随行为,偷藏或毁坏个人物品,怂恿别人做出比较危险的或是违法的行为,暴力威胁身体的胁迫,语言手势或书面的威胁等等。
三、如何区分不同程度的恶意行为?
第一步:利用颜色表格
在帮助孩子学习程度区分时,可以做一个表格,把三种程度的欺凌行为写在上面,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标注。红色表示严重,黄色代表中度,蓝色代表轻度。
当家长模拟出一个行为情景后,就可以把这个具体的行为内容写在对应的颜色表格里,在孩子还不能区分程度的时候,也可以利用颜色来提示。比如前文“你真胖”的例子就可以写在蓝色的区域内。
第二步:撤出颜色辅助
当我们每模拟出一个情景,小朋友就能很快找到对应的颜色区域时,我们就要开始撤出辅助了:把用来提示的颜色撤出,看看小朋友能不能够独立的进行区分。
家长可以模拟全新的场景,比如:妈妈趁爸爸不注意时,猛地去推爸爸,导致爸爸摔倒在地,于是妈妈在一旁哈哈大笑。演示完后,要求小朋友对此进行命名。
情景演示需要一直进行到孩子能够对大量的新的行为进行独立区分。
明天,我们会与大家一同分享,如何教孩子用适当的方法应对不程度的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