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言语教育
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婴幼儿期是人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婴幼儿的听觉和言语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音的条件已经具备,3~4岁时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以后再发别的音,就容易有口音。一个人在婴幼儿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以后进行补偿教育就困难多了。婴幼儿在掌握词汇方面,由3岁的800~1000个词,发展到6岁的3000~4000个词。在掌握语法方面,由掌握简单的陈述句的语法形式,发展到掌握多种句式的语法形式。如果婴幼儿在发展言语的关键期,没有条件学习口语,以后就不能真正学会说话。因此,婴幼儿的言语教育在家庭和康复教育机构,应该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成果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言语获得的基本规律
婴儿言语获得的过程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许多语种中显示了一致的规律性。从正常婴儿和野生儿童中获得的资料为揭示其规律提供了证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规律:
1、正常发育的大脑
言语获得要具有正常发育的大脑。大脑好比一架机器,言语材料输入到大脑机器中,经过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加工,产生言语产品。如果机器受到损伤,不能正常运转,自然不能产生合格产品,甚至无产品可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常发育的大脑是言语发展的基本保证。正常的人类生活环境中,婴儿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影响脑细胞几细胞联接熟练和质量的生长,对婴儿智能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不良影响,对言语发展的作用也是同样的。
2、正常的言语环境
言语获得需要正常的言语环境。婴儿的大脑机器的加工材料是通过与成人之间的“听-说”联系中得到的。正常的成人婴儿言语交流是言语材料的来源。生长在异常环境中(狼孩或聋哑父母组成的家庭的孩子)的儿童言语发展的经历告诉我们,父母和护理人员对婴儿热情地提供丰富的言语环境是非常重要。
3、模仿作用
模仿在言语获得中有一定的作用。言语虽然是人类天性,言语环境仍是言语掌握的必要条件。言语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婴儿的“听-说”系统。日常生活中,婴儿会模仿成人的语音和词语,并经常受到成人的鼓励、重复与强化。这种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如果受到敏感而热情的父母的特别关注和有意的教导,婴儿的模仿行为在生理成熟的条件下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婴儿的模仿有4种形式:(1)即时的、完全的模仿;(2)即时的、不完全的模仿;(3)延迟模仿——非即时的、过一段时间对原型句复述出来;(9)选择性模仿——以原型句结构在新的情境中应用于新的内容。例如,对两岁婴儿教以“这是苹果,不是香蕉”这样的句型,以后他会说“这是妈妈,不是爸爸”。
成人的话语无论是对儿童说的或成人之间的交谈,都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即时模仿发生的早、较少,选择性模仿在1岁半到两岁后发生得较多。教婴儿学话要以他们能理解为基础,对不理解的语句的模仿,如背诵古诗,至少在当时来说是鹦鹉学舌,不能说是真正的语音。
4、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言语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认知的发展。首先,婴儿句法结构是在感知-运动活动中出现的。早期婴儿的动作是不区分动作者、动作和动作对象的未分化的整体。只有在运动操作中区分出“宝宝吃饭”和“宝宝睡觉”的不同动作,或“猫猫吃饭”和“宝宝吃饭”的不同动作者,或“猫猫吃鱼”和“小羊吃草”的不同对象等等实践中,婴儿运用句法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才能在无数句子中出现。在孤独症儿童言语教育过程,要特别强调这一点,让儿童在感知运动中发展言语。
其次,语词标识的客体从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掌握这些语词的前提。在婴儿早期,客体是与环境混为一体而被婴儿所感知的,对客体的细节、属性或状态的认知更是这样。例如,对颜色的标识只有在把颜色从客体中抽出来作为认知的对象时才有可能。又如,婴儿在不能区分情境细节和不能理解某些话语使用的场合时,词语使用不当是经常发生的。例如,婴儿给别人拿苹果吃时,竟然边给边说“谢谢”、“不客气”,给自己时也会先说“谢谢”、再说“不客气”,然后吃苹果。
以语词、语句伴随的实际操作比没有言语伴随更能促进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发展。言语和思维的发展是彼此依赖和互相促进的。
综上所述,给人们的启示在于,婴儿需要成人的精心照料和教导。为了给婴儿言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父母或养育人员应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陪伴他们,宁可节省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陪伴他们玩耍,施行言语示范,与孩子共享他们在玩耍获得成功和话语有所进步的欢乐。成人对婴儿快乐的共享是对认知活动和言语发展的最重要的和最优的反馈和强化,快乐的氛围是婴儿心理成长的最佳环境。
根据婴儿言语获得的规律,下面对婴儿施行言语教育的活动和方法作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直观法
凡能让幼儿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以直接获得印象的方法,均属直观法。
在教导孤独症儿童认识新事物,进行某方面的知识教育时,凡是幼儿能直接观察的,教师最好都采用直接观察法,如观察各种实物,到社会上某个场所进行现场参观。对那些不可能让幼儿直接观察的事物,或巩固幼儿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知识时,教师可采用间接观察法,如观察图片、模型、玩具、艺术品,观看幻灯、录像等。
直观教学能保证幼儿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生动的直接感知来获得知识,使词和词所代表的客观事实同时作用于幼儿,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等。
二、游戏法
游戏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运用游戏方法是幼儿教育的特点,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
发展言语的教学游戏(亦称智力游戏),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幼儿的表达能力,因为在表演过程中,可以使幼儿学会用不同的语调对话,有表情的朗诵和连贯的叙述等。
婴儿期(1~3岁)是正确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孩子的言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言语教育的侧重点是:
1、训练孩子的听力
良好的听力与良好的听觉习惯是幼儿言语发展的重要条件。训练孩子的听觉,他们的听力(可能有些父母发现孤独症儿童听而不闻,可能是听力问题,其实是他不理会而已)可以是成人的数倍。训练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
(1)有意识的制造一些声音:打击鼓、吹口哨、电话声、音乐声、开门、某种物品掉在地下……,然后,让孩子指出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2)用录音带录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汽车声、水声、撕纸声、某个熟悉人的说话声……,让孩子辨听这些声音。开始父母可以指导,听到什么声音就说出名称,随后让孩子听到声音找到相关图片,最后让孩子说出来,并模仿发出声音。
(3)让孩子闭上眼睛,成人在一个角落摇铃或拍手,让孩子指出声音来自何方。(可以带孩子到处寻找,同时说,声音在哪里?我们快找,啊!找到了,原来在这里!)
(4)让孩子听音乐拍手,音乐声音大重拍,声音小轻拍,训练孩子听出声音的变化。(孤独症儿童不合作,父母可以手把手地教)
(5)教育孩子学唱儿童歌曲。(不会唱,可以哼调子)
2、随时随地指导孩子的言语
日常生活是孩子丰富词汇、发展口语的最佳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接触到的词句都是与具体的事物、动作同时出现的,即物、动作一词、句,总是同时作用于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对于婴儿来讲是形象具体的、便于建立音-义之间的联系,易于孩子理解掌握。
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多是常用的,经常是反复出现的,易于加深孩子的印象和理解。每个孩子掌握一个新词汇,需要听3000~5000遍,才能掌握理解词义,做到正确使用。
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言语培养。例如:教孩子面部和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吃饭时教孩子餐具的名称、食品的名称,走路时,主动向孩子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句。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容易发现孩子说话中出现的问题,如音不准,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等。发现问题,都要及时矫正,矫正时先给予正确的示范,不要重复孩子错误的问题,否则养成不良的言语习惯再予矫正,就会事倍功半了。
3、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游戏是孩子喜爱的活动,它的活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孩子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游戏活动练习词语的运用,目的和要求都是在“玩”的过程中完成的,孩子有兴趣。他们为了达到游戏目的会克服困难,遵守规则,从而获得练习。另外,游戏还可以为对外界兴趣缺乏、不爱活动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
通过游戏练习说话,可以是孩子在自由玩时,询问他们在玩什么东西(说出物品的名称),在做什么事情(说出自己的动作或活动内容);父母有时也可以扮演游戏中的一个角色和孩子对话,如孩子在玩“过家家”,父母可扮成“家中”的小孩,向当“爸爸”、“妈妈”的,要什么玩、要什么吃、要什么喝,让其在用言语处理“孩子”的要求过程中练习说话;同时还可让孩子练习发音、用词,帮助孩子理解。
常用于练习孩子发音、用词的游戏有:
(1)练习听力的游戏
良好的听力是清晰发音的前提,发展听觉的灵敏性就是发展辨音能力。此类游戏主要是发展孩子能分辨各种大小、强弱等不同性质的声音,发展听觉注意(同时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如:
猜猜看,是谁在学哪种动物叫?
(2)练习发音的游戏
练习发音的游戏的内容、规则、过程要根据孩子发音的特点来确定。两岁以下的孩子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发音,运用游戏形式适合两岁以后的孩子。选编游戏要尽量简单,不要把几个难发的音同时组织在一个游戏之中。游戏要有趣味性,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练习发音。如:练习跑马,发“d、d、d”音。
(3)练习用词的游戏
选择或自编练习用词的游戏时,先要确定游戏内容——丰富和巩固那些词,然后要考虑这些内容如何在游戏中体现,因为游戏规则是完成内容的保证。游戏中父母要以极大的兴趣把孩子吸引到游戏中来,同时要严格要求孩子遵守游戏规则,以使孩子获得正确的练习。如:开玩具店,说出物体的名称和颜色。
(4)运用儿歌、故事发展孩子的言语
儿歌、故事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用的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等特点,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的生动情节和谚语的音乐美,还能引起孩子的愉快情绪,是想孩子进行品德、知识教育,发展、学习言语的好形式。
利用文学作品发展孩子的言语,可以在孩子未学会说话前即开始,先让孩子多听,逐渐再让孩子模仿,如:
言语教育操作实例介绍
教育内容:认识五官及其功能
教育目的:能理解、指出五官的的位置或表达五官的名称
教育方法及步骤:
1、创设情境让幼儿知道五官的功能
眼睛——引导幼儿教育照看镜子,
鼻——闻花香
嘴——吃饼
耳朵——听声音
2、用音乐游戏,让幼儿学习指五官
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教育认识其他五官用同样的方法)。幼儿主动性比较差,可以两个人同时叫,一个人唱,一个人手把手教他拍手。
3、辨听游戏(用音乐,培养幼儿节奏感)
鼻子——鼻子——鼻子——手
鼻子——鼻子——鼻子——眼睛
鼻子——鼻子——鼻子——耳朵
鼻子——鼻子——鼻子——嘴巴
如幼儿正确指出,教育者立即给予表扬:××你真棒!你真棒!加油!加油!(语气要抑扬顿挫)
4、运用图片或玩具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以促进幼儿对言语的理解。具体方法是,展示一些缺失五官的图片或玩具,让幼儿仔细辨认,看图片中的小朋友少了什么?让他找出来,并贴上去,或者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