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场景:幼儿语言教育的误区
场景一:
喜喜迫不急待地想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告诉正在准备晚餐的妈妈。可是:
妈妈:乖儿子,妈妈正忙着,你先自己玩吧。
喜喜还是缠着妈妈。
妈妈(无奈地):啊……嗯……好……好……嗯……嗯……(嘴上在答应着,其实根本没听清孩子说什么)
误区一:不注意倾听孩子的话
分析:促进儿童语言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倾听”,因为孩子尝试做出的任何表达和交流都是建立在你肯倾听--正确倾听的基础上。当孩子急于表达自己时,妈妈拒绝的或忽略的做法无疑会扑灭孩子的热情。经常如此,其恶果至少有二:一是阻碍了孩子交流的欲望,孩子很有可能以后变得不爱说话;二是孩子在听别人讲话时也学着妈妈那样三心二意。
场景二:
喜喜愤愤不平地跟妈妈告状:“妈妈,明明很坏,他,他,他抢--”
妈妈(打断孩子):他抢了你的玩具,是吧,那你干吗不告诉老师?
误区二:抢孩子话头
分析:在幼儿语言表达还不甚流畅的情况下,不少心急的父母总是未等孩子把话讲完就抢先替孩子说。且不管你接下去的话是否能够代表孩子的真实意图,单就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一方面,孩子在总被你抢话头后会懒于表达;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会习惯于、依赖于你来接他的话头,变得总说半句话。
场景三:在餐桌上,妈妈一边盛饭,一边和喜喜说话。
妈妈:喜喜,妈妈给你做了你爱吃的蒸鱼,你要多吃点;吃完饭妈妈带你逛商场好吗?商场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有……
妈妈不停地在问,但不等喜喜回答她又接说说下去了,一旁的喜喜于是只有点头的份儿。
误区三:只让孩子当听众
分析:家长不停对孩子讲话的习惯多是在孩子处于婴儿期时养成的,其时宝宝尚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做法无疑有益。但是,如果将这一习惯延续到幼儿期就欠妥当了。生活中常有家长能说会道“荫蔽”了孩子,即从事实的和心理的层面阻止了孩子的表达。明智的家长不该光顾着自己说而让孩子被迫当听众,要和孩子一起说,让孩子在听说中不断转换角色,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学习。
场景四:
吃完晚饭,妈妈带着喜喜逛商场。在商场里,妈妈突然想要了解一下喜喜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
妈妈:喜喜,今天拿了小红花没有?老师教的东西你都学会了吗?中午吃了多少饭啊?……
喜喜当然没有反应。这时候他正想着的只是:到了商场妈妈究竟会不会给我买巧克力和可乐呢?
误区四:只与孩子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孩子喜欢说,才能逐渐说得好。而孩子喜欢说的基础是他对这话题感兴趣。如果成人只与孩子聊自己想知道的话题,孩子就会不想说,不爱说,当然也就失去了语言训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