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不良行为纠正的几点做法
我们学校启智部2004级是一个康复班级。到目前为止,招收了8名中重度智残儿童,这些学生都是孤独症儿童。我们知道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1],主要存在着言语发展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点。他们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信息,更难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统一的活动。这就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为最大限度地开发这些儿童的潜能,纠正其不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其行为状态,为其以后求学习、求生存、求发展奠基铺路,我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尝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孤独症儿童”知识的教育书籍,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在学生中加以运用,求发现,求真知,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践,有了一定的新发现和经验。
一、注重学生言语的发展,激励学生去说话
孤独症儿童对言语的反应恰如他对其他声音的反应一样不寻常 [2]。有很多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缓慢,而且大多数吐字不清,并对发音很相似的词、字母混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堂上加大了对孩子的语言训练。读字和学习儿歌相结合,在学习中训练他们的口语能力并注意纠正发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耐心的指导,学生能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不是很清晰,但学生有了进步,坚持下去会收益更大。董x是一个大眼睛,身材娇小的小女孩,脸上总挂着微笑,但是她说话声音很小,而且b和d、p和t不分,于是在读字和读儿歌的时候,遇到有声母b、p的字,教师就让她看着口型发音,一遍不会两遍,两遍不会三遍……直到她能读准音,该生的进步很快,在教师的帮助下现在已经基本能发准唇音。
于xx,平时和别人缺乏交流,极少和别人说话,就是说话也只说两个字的句子,三个以上的基本不会说。为改变这种缺陷,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教师都主动和他说话,故意一步步加长句子。才开始他不说,教师想尽办法,耐着性子,劝说激励,终于金口为开。从简单的句子说起,,并让这些句子在其头脑中反复映射,激活其大脑,从而调动起说话的欲望。平时还让他背儿歌,不会的,教师就给予提醒,学过的儿歌在教师的提醒下他基本都能背下来。
让学生多说、多读,在课后与学生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得到了成长。与此同时,还在班内多举行交往性的小活动,促使学生在和同学、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 从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学生愿意找活干。
训练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也是转变孤独症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好方法。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头脑内便多了一份事情,他就会想着去做,其孤独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
刘xx,很有礼貌,见到认识的教师能主动地问好,他特别喜欢喝水、稀饭等等,根据这个好习惯,每天课间操和感统训练下课之后,教师就让他拿着杯子,带领其他同学到饮水机前排队喝水。刚开始,他不干,喜欢自己去接水喝,教师就牵着他的手和同学一起去。时间久了,他也就渐渐养成了习惯。其他不爱喝水的同学也就乐意排队喝水了。通过这个活动,既培养了他的好习惯,又使他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与他人分享快乐中获得了快乐的感受 [3]。同时他很爱干净,每次吃完早饭(一般他很少在家里吃早饭,都是到学校吃)都主动把桌子擦干净,还把地上的脏东西都扫了,利用他这个特点,教师就让他打扫教室的卫生,看到教室里脏了,教师就让他扫一扫,并带着其他同学一起干。 久而久之,不用教师催促,他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现在教室里的卫生每天都很整洁,这都是他的功劳。
有些学生中午就餐之后,总是忘记带走自己的餐具,在中午值班教师的帮助下,经过反复的提醒督促,大多数学生现在基本能够带走餐具,并将餐具放在指定的位置。教师还采用多种形式、抓住机会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放学前提前1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装书包、自己扣扣子、自己穿衣服,来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学生的随意性
刘xx,虽然很有礼貌,但是喜欢跑动,而他的腿却用不上劲,上身与下身用力不协调,经常摔跤。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就让他下课后在教室里与同学拍球、传球,活动一下。既锻炼了身体,又适当地缓解了他的多动症状。由于他的嘴唇常常是张开的,双唇音发音困难而且不准确;家长反映他的听力可能有损伤,加上表达能力欠缺,感觉饿或困的时候,自控能力就特别差!这时就喜欢敲敲打打,制造一些声音。每当发现他用力掀起桌面或者在板凳上摇晃不停的时候,教师就让他检查一下哪个同学的桌子或者板凳有没有钉子松动的情况,然后让他拿着小锤子把同学们的桌椅板凳都修理好,借此来缓解他激动的症状!玩积木的时候,教师都是把积木给他们分开,有的玩这些,有的玩那些,可到了最后,别的孩子的积木都没有了,都跑到他那里了。这样,教师特别注意他,当他去拿别的孩子的积木的时候,教师就告诉他,要自己玩自己的积木,不能随便拿别人的积木,要把自己的积木给别的小朋友玩。经过无数次的解释,他有时虽然也拿别的孩子的积木,但给他说明白后他便不会发脾气,而是乖乖的把积木给别的孩子,也没有不高兴的表现,更不会摔桌子了,渐渐地,随意性减弱了。
四、鼓励与惩罚并举,消退孩子的胆小和逆反心理。
宋xx,喜欢微笑,喜欢听音乐,可是特别胆小,常常掉眼泪,有时候嘴角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与别的小朋友很少有交往。有时会盯着一个地方看很长时间,而不理会别人,需要别人大声喊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别人帮助。如果督促太紧,便有逆反心理。为了让他有正确的心态,教师们也费尽了心机。运动课上有一项站在凳子上传球的项目,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敢站,只是站上一只脚就下来,于是教师鼓励他:“宋xx,站到凳子上,没事。老师在你身边呢。”“宋xx,真勇敢!”以后再练习的时候教师继续和他这样说,并且手扶着他的手,给他安全感。重复性地练习,他慢慢地能站在上边,但是在上边摇摇晃晃,而且还抓着教师的手不放。过了几天,教师只要看到他站在凳子上,就赶紧松手,看着他直到站稳为止。有时给他一点小小的惩罚,并和他一起传球,从一个到两个,到50个。现在他能主动要求站在凳子上传球了,他的胆子渐渐地变大了。由于教师经常约他参加活动,和同学一道做游戏,随着时间的延长,他能较快地做出反应,参加到活动中来,不再因别人的喊声而感到厌烦,而是自觉性增强了。
五、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摇晃身体、动作不协调等不良行为。
走路晃身子,动作不协调是学生肢体活动的一大缺陷。这对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在工作中,教师特别注意这点,及时发现纠正。由于学生动作不协调,走路不够平稳,有自言自语的现象,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事情,因此,教师在康复课上加强了学生的大肌肉群的练习,并且锻炼的他们的胆量。例如:立定跳远,圈内拍球等等,来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张x,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同学。如果走在路上,离得很远,你就能够认出他的身影,因为他走路的时候特别喜欢摇晃身体。他比较喜欢运动,下课后,喜欢与同学拍球、传球,但是,身体摇晃得厉害,教师就抓住机会让他站在板凳上传球,从而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幅度,控制他的身体摇晃频率和次数,增强了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另外,为了让他的精细动作做得更加准确。教师在课堂、课后和他加大了练习。例如:张x学会了写“1”之后,先在练习本上写一张纸,然后,让他在黑板上教同学们写。张x喜欢帮助别的同学,就让他在放学的时候,帮助同学们扣扣子,这样张某的兴趣很浓厚,精力也能集中较长的时间,既帮助了同学,又锻炼了张某的精细动作及协调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认为孤独症儿童能力的转化不在于催促,而在于手把手的教和变换不同形式的实际锻炼。熟能生巧也许是其中的奥妙吧!
六、通过实践进行交往能力的训练
其实,在以上的论述中已经渗透了这方面的内容。学生要交往,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素质。素质的不同会影响交往的质量。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必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大量的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孤独症儿童愿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通过各种形式来培养他们的这方面的能力。比如,班级举行的分组跳圈比赛、学校的趣味运动会比赛、说话比赛等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参加这样的活动要与别人合作、否则很难成功。
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发现,要更好地纠正孤独症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必须要营造一个整洁、明亮的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然后从小事做起,从细处着手,简化教育教学内容,减慢教学速度,教师要戒骄戒躁,才能更有力地改正学生的缺点。同时,也要遵循“小步子,大循环”的教育原则,及时发现新问题,与家长积极地配合,共同协商教育策略,以更为完善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参考书目:
1、《走出孤独的世界—儿童孤独症释疑》
主编 陶国泰 杨晓玲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出版 1-3
2、《孤独症儿童》 [英] 洛娜·温著 孙敦科译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21-25
3、《早期家庭训练ABC》责任编辑 杨晓玲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2003年印刷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