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语言训练
语言障碍的训练单靠在学校里的基础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在学校里的训练重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将其融入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的语言训练,促进孩子语言训练的效果。所以尽可能要求家长了解孩子语言训练过程及掌握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利用多种活动及日常生活的场景。
1、对于完全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可以在开始的阶段用简明的话将答案说出来(不提问题),即在每一个动作环节上伴随语言描述,如(1):“口渴了”、“喝水去”、“拿杯子”、“倒水”、“水热了吹一吹”、“放起来”、“回去”。
2、积极创造和利用沟通交流机会: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或做某个动作时,不要拉着或强拉着孩子去执行,要多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和动作,创造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的机会,设法让孩子多开口说话。例如:给孩子喝水时可以先问他:天热了,口渴了怎么办?——“要喝水”。喝完水之后再问:刚才干什么了?——“喝水了”。对一个每次出门都必定会自己把鞋子穿好的孩子,在出门时把他鞋子藏起来,迫使他说出“鞋子”才把鞋子给他。对迫不及待想出门上街的孩子,设置关门,让他说出“开门”才开门让他出去。
3、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有效的利用每个与孩子语言沟通交流的机会。从开始家长的自问自答慢慢进步到一问一答,孩子从开始认识语言到对语言的反应逐渐加强,家长等待回答的时间渐渐缩短。
如:当孩子口渴了,有想喝水的欲望时,就应当看着他的眼睛问:怎么了?然后等待他回答:“渴了”。”也可以在等待一定时间后提示他或告诉他“渴了”。
然后问:渴了怎么办?”等待他回答:“喝水”。(提示原则如上)
然后再问:水在哪里?等待回答:“桌子上”。(提示原则如上)
然后指着桌子的方向,让他走在前面,去桌子处。
训练细节(1): 在喝水时,利用喝水动作中的每个细节提问:用什么装水喝?——“杯子”,从哪里倒水?——“水壶”,倒水时先要干什么?——“打开壶盖”,倒完水后要干什么?——“盖好壶盖”,水太热了怎么办?——“吹一吹”,喝完水后要做什么?——“把杯子放回去”………。
训练细节(2):在洗手时提问:“洗手要先干什么”? ——“把袖子卷起来” ——“然后呢”? ——“拧开水龙头” ——“还要干什么”? ——打肥皂” ——“打肥皂后怎么办” ——“搓一搓” ——“看到什么了”?——“泡泡” ——“泡泡什么颜色”? ——“白色” ——“现在要干什么”? ——“冲一冲” ——“关上水龙头” ——“拿毛巾” ——“擦一擦” ——“放回去” ——“洗完手去哪”………。
训练细节(3):在日常交往时遵循同样的原则如:“节日时叔叔来家做客时应该怎么说”?——“叔叔好”——“叔叔送节日礼物时应该说什么?”——“谢谢叔叔!”——“叔叔回去时应该怎么说”?——‘叔叔再见”…….。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训练和实践,孩子能够更多的将行为和语言相结合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就进一步的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的规范和巩固儿童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