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社会互之教学游戏
当个体与外界的社会环境接触时,一方面影响他人,一方面也受他人影响,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社会行为。
人类最初的社会行为发展开始于胎儿期。胎儿在子宫内是透过听觉和触觉,来感受外界的刺激;出生以后,藉助主要照顾者的接触,以及本身语言及沟通行为的发展,社会互动行为渐次发展;到了二岁以后,幼儿除了家庭外,多会进入托儿所、幼儿园或各种学习场所,幼儿的互动对象增加、互动行为也更加复杂。由婴儿期的与父母、手足、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渐渐随着年龄增长与生活层面的扩展,互动性的技巧,及其所延伸的社会技巧也有所转变。
当幼儿的社会接触日愈复杂时,特定的行为会愈来愈显著。这些常见的行为包括:学会适应别人,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以及在团体游戏时学习轮流、等待,能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等等。而这些社会行为很难经由知识的传授学得,多是在两人或团体中,透过活动的进行相互模仿、观察而来,因此成人如何安排互动情境、创造互动机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就非常重要了。
发展障碍的儿童由于生理、概念理解及语言沟通能力的受限,其社会行为的发展多较为迟滞;他们更无法像一般幼儿会引发互动、维持互动;所以,发展障碍幼儿比较无法只从一般游戏经验中学习有效的互动策略,因此教学上,老师或家长应多加以引导。
发展障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质
根据Carellee Howes 的「同侪游戏量表系统」,幼儿的社会技巧发展可以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简单平行游戏──幼儿在一起玩相似的活动,但彼此没有眼神接触或进一步社会行为。
第二层次:彼此注意的平行游戏──幼儿互相靠近玩类似的活动,彼此有眼神的接触。
第三层次:简单社会游戏──幼儿间有简单的社会互动行为,如:提供、接受玩具。
第四层次:互补游戏──幼儿从事一些活动,彼此行为有相互关连,如轮流堆栈积木,共同建构模型。
第五层次:互补、互惠社会游戏───如幼儿之间会互派角色,共同合作扮演游戏。
一般来说,发展障碍幼儿会出现较多的感官性刺激活动或简单平行玩的游戏行为,互补或互惠的合作性游戏行为较少;且游戏层次大都是呈现功能性的简单操作游戏,较少有高层次的建构或社会角色扮演游戏;常玩的玩具类别也有限,例如多半只玩汽车、洋娃娃或积木等;游戏内容多一成不变,也缺乏整合性及转换性。
了解发展障碍幼儿的游戏特质及游戏能力的限制,有助于引导者提供幼儿适龄适性的游戏方式,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的互动行为、创造更多互动机会、建立合作学习等,都是老师或家长用来培养日后幼儿与同侪互动中的互惠、互助及社会性等能力的策略。
在笔者多年从事早疗幼儿亲子团体课程的教学经验中,观察到多数参与早疗团体课程的幼儿,一开始通常只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但在一段时间后,经过团体游戏中和朋友一起玩耍的过程,慢慢地可以学习到视团体中的其它对象为一个「人」。
早疗课程中社会性互动游戏的运用
为了协助发展迟缓或智能障碍的幼儿及早建立互动行为、建立良性的互动模式,我们特别在早疗课程中加入社会性游戏的课程,希望发展障碍的幼儿能在游戏中学习与人互动、参与、轮流、分享及合作。此一运作方式系在早疗亲子幼幼班(幼儿年龄约为1.5-3岁,由一位幼儿的照顾者陪同一起上课,一班约6-7对亲子)中设计,依学期中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目标之团体游戏,这些课程活动大致可分成下列四种类型:
第一类型:「简单社会游戏」及「团体-功能游戏」
功能:促进幼儿间身体的接触和接纳家庭外的人,并学习轮流、等待。
活动一:相见欢
时间:学期初
材料:铃鼓
程序:
1.将幼儿分成两横排相隔数尺宽对坐。
2.首先由最旁边的老师手持铃鼓边拍边数数至五,刚好走到对面小朋友的面前。
3.老师伸手握住对方的手问好,并自我介绍,然后把铃鼓传给他。
促进幼儿社会互之教学游戏(二)2007-12-27 18:234.继续由他手持铃鼓走向对面,向下一位幼儿自我介绍(家长从旁协助),直至完全结束。
活动二:相见欢
时间:学期初
材料:小呼拉圈
程序:
1.每两对亲子成一组(如甲乙一组,丙丁一组)
2.甲生的家长与乙生的家长双手交握,共同搭成一座轿子。
3.先将甲生抬坐进轿子里,甲生手持呼拉圈,绕行一周;回来后将呼拉圈套在甲、乙生以外之一位家长头上(目标在使甲生与甲乙生家长以外的人互动)。
4.换成乙生坐轿子进行活动,每个人都有机会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