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退特殊儿童问题行为
一、消退实施的过程
(一)消退实施的过程在执行消退技术之前,首先必须找出维持问题行为的所有强化物。消退技术是否有效,依赖于对维持行为的行为结果的准确评估。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与行为有关的相关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包括行为发生之前的前奏事件以及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并对它们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
在这一过程中,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行为是否常常在某些情况下发生(比如被提出要求的时候)?
•问题行为的发生是否与行为发生之前的环境以及社会性结果没有关联?
•问题行为发生之后是否常常获得了其他人的关注或者要求得到了满足?
如果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是”的话,那么维持行为的强化过程往往是负强化。个体之所以会出现问题行为,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逃避所厌恶的刺激物,如所要求做的事情;如果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是”的话,那么通常个体的强化与外在的刺激物没有关系,而是来自于个体内部。换句话说,问题行为能够为个体带来感觉刺激或者感觉调整,个体所获得的是一种自动化的强化。如果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是”的话,那么维持个体问题行为的强化过程是正强化,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强化物是来自他人的关注还是其他性质的正强化物。
对于某些行为来说,干预者可能很容易找到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过程。但是如果个体的问题行为是由多个强化物在维持着,如,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耍闹式行为可能有多个强化物在维持着,这类行为发生时常常有同学和老师给予的关注,也有通过耍闹逃避做作业、填补空虚感等作用。
又如,有学校恐怖症的学生在早晨上学之前所表现出来的身体上的不舒服,不仅可以让其不用上学,而且可以获得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有时还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对于这一类有多种强化维持着的行为,分析的过程就会相应变得复杂。
干预者可以利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对这一过程进行实验性的操纵,然后确定真正的强化物。
(二)确定消除强化物的方法个体的问题行为可能是由不同性质的强化维持着的,而强化性质不同,控制或者撤除强化物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对于来自外界提供的正强化物维持着的行为,实施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容易,只要在个体行为发生之后,不再提供这类强化物就可以了,如果是负强化维持着的行为,而且负强化物也是来自外界,那么在个体行为发生之后,仍要继续提供厌恶刺激,不能让个体有机会逃避或者回避;但是对于自动化强化维持着的行为,如何撤除强化物会相对比较困难。
由于这种强化物主要是行为本身带来的感觉刺激,因此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才能切断行为与感觉刺激之间的关系,需要干预者仔细斟酌。比如,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为了不让孩子抓皮肤时产生触觉方面的刺激,可以让孩子戴上手套;可以通过切断开关的电源,让孩子在开关电灯之后不会看到灯光一闪一灭的情况。但是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维持个体问题行为的强化物都是能够被有效控制或者被撤除的。
如果无法确保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后强化结果不出现,那么消退技术大多会失败。因此,在不可行的情况下需要考虑采用其他的方法。
(三)实施者做好心理准备由于消退过程是个体行为渐进性减少的过程,而且在行为真正减少之前,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会出现暂时的增加,有时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行为与不良情绪,因此,在消退技术实施之前,实施者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特别是要做好容忍消退爆#p#分页标题#e#发时问题行为的升级,要清醒地认识到“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这一道理。
在消退技术实施之前,干预者需要对可能影响消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比如维持行为的强化过程是连续疆化还是间歇强化、强化的数量、质量以及强化时间的长短,以及之前的消退技术使用情况等。对于这些信息的了解可以让干预者在消退技术使用之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行为之后所出现的缓慢减少以及消退爆发情况做好心理预期。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强化常常来自于不同的人员,有父母、同伴、教师、其他养育人等。因此,要尽可能地让这些人员都参与到消退实施过程中来,否则如果个体的行为常常受到较多的不经意间的强化,消退效果就很难产生。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很难对一部分人的强化进行控制,比如,来自同伴的关注常常很难控制。一些研究者认为,一些同学在课堂上出现的捣乱行为往往是同伴强化的结果。如果要消退此类行为,就要让同伴尽可能参与到行为矫正的过程中来,要让他们认识到消退技术使用过程中行为可能出现的变化,告知行为转好之前有可能变得更坏,并为之做好心理准备。
(四)一致地实施消退经过对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历史仔细分析,干预者设计了消除强化结果的方法,并与有关人员达成共识之后,就可以对问题行为实施消退技术了。但是,消退是否能够产生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实施者是否能够一致地实施消退。
在实施过程中,不同干预者都要保持前后态度的一致,才能真正使消退技术发生效果。对个体行为进行监控有助于干预者更好地认识行为变化的过程,并对消退技术保持信心。
(五)退出消退程序当行为减少并最终消失的时候,就可以结束消退的程序。但是,一般来说,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后不提供强化这一点仍旧可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当个体的行为出现自然恢复时,要坚决地不予以强化,这样即使出现问题行为也会只是个短暂现象。
另外,还必须保证个体有机会通过良好行为获得强化物。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有表现出良好行为的动机。
二、实施中要遵循的有效原则在消退实施过程中,遵循下述原则能够使消退更好地发挥效果。
(一)选择好可以应用消退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结果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进行撤除,类似由自动化强化形成和维持着的行为,我们常常会发现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撤除行为之后的强化结果,尤其当个体的感觉刺激需要来自于其大脑或者神经系统的活动需求时,就更加不可能进行消退,比如,自闭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多动症儿童的冲动性行为等,都不太可能实施消退。
有时,即使可以对维持行为的强化进行控制和撤除,但是,如果采用消退会给周围人或者个体本人带来身体上的危险,也需要放弃消退技术。比如,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来说,可能会采用攻击性的行为来逃避作业,如:抓住老师的头发、咬、踢老师等等,虽然仍旧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作业,但是这种技术采用时会产生一些危险,而且另外一些技术的使用会比消退更容易,且更能产生效果,因此,一般不建议采用消退。
总之,在消退技术实施之前,要仔细分析问题行为的强化历史以及撤除强化物的方法,并对该行为的可消退性进行预期。如果强化物不容易被撤除,或者撤除之后容易导致严重后果,且另外一些技术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容易产生效果,那么就可以选择其他技术,而不是消退。
(二)执行消退程序的执行者态度应该一致消退技术实施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就是消退执行过程中的态度一致性。这个一致性包括同一#p#分页标题#e#个实施者前后态度的一致以及不同实施者的态度一致。
在行为消退过程中,同一个实施者可能会因为行为所出现的消退爆发而中止消退,不同实施者由于各自立场不同、积极性不同或者对消退执行过程中的困难预期不同,而产生消退实施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实际上是对个体行为进行了间歇强化,反而促使个体的行为更加牢固,也更不容易发生改变。
(三)消退过程要利用行为的自然后果在应用消退技术时,要尽可能利用问题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要让个体对这一自然后果有较深刻的体验,从而促使行为减少更快地发生。
比如,如果一名学生总是有丢三落四的习惯。去学校之前,书包里总是没有准备好当天上课要用的东西,每次都要爸爸妈妈帮其送去,因此,该学生就不会吸取教训。对于该名学生来说,如果爸爸妈妈再也不帮助送其落下的东西,那么这名学生就有可能因为没有所需要的学习用具而感到非常不方便,若落下的是教师布置的作业,那么教师就会因此给予批评,这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丢三落四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促使其改正这一行为习惯。
(四)消退程序要与良好行为的强化相结合消退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技术,其目的在于减少个体的问题行为,而不在于养成良好行为。而对个体来说,减少问题行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发展对个体有益的良好行为口因此,如果在消退问题行为的同时,能够对良好的替代行为进行强化,则不但可以促使问题行为更快地减少,也可使消退的难度降低,同时也能帮助个体建立适当的良好行为,这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更具有积极性。如果在实施中要结合这一程序;那么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要对什么样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而且要运用什么样的强化物,这样才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常见的消退误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误用消退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消退是良好行为如果我们问一个人:“你会不会对良好行为进行消退?”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但实际上,生活中对消退技术最大的一类误用就是针对良好行为,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
很多父母或者教师都会认为,孩子努力学习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对此进行专门的鼓励和强化,作为父母或者教师应该指出他们不好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有机会改正。这种想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会变成对孩子良好行为的熟视无睹,而当孩子出现不对的时候则会挨批评,久而久之,孩子体验到的都是失败、挫折,因而失去积极进取的主动性。
(二)中断消退前面已经提到过,停止给予强化物常常会引起个体的情感抵触,也会导致行为的消退爆发。对于此种情况,如果之前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就很容易导致消退中断。在消退实施过程中,由实施者前后态度不一致或者不同实施考态度不一致所导致的消退中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误用,而这种误用反而导致问题行为更加严重。在现实生活,中断消退最容易出现在独生子女喂养过程中,尤其是父母与上一代之间的喂养态度不一致时。如,当孩子以哭闹形式希望要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上一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往往会由于心疼等原因首先妥协,甚至在父母管教时采取维护孩子的态度。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无人管得动,继而成为一个“小霸王”。
(三)采取的消退方式错误消退之所以能对行为产生效果,是因为撤除了维持行为的强化结果。因此,消退的关键在于如何撤除维持行为的强化结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为可以消退个体不良行为的方法实际上都不是正确的消退方法。
比如,“等到孩子大了就会好了”,#p#分页标题#e#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行为自然会消退,这实际上是对消退的一种错误认识。又如,孩子要求吃糖果时,妈妈认为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不能再吃了,并在拒绝之后离开了孩子,可是孩子自己拿来糖果吃了。在这个案例中,强化孩子行为的是糖果,并不是妈妈的同意与否。只有将糖果拿开不让孩子得到,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妈妈的拒绝。
再如,前面捉到的自闭症儿童所出现的不断转圈、摇头晃脑的行为,老师认为不去注意他就是消退,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这种行为的强化物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的感觉刺激或者调整,不是来自他人的社会结果,因此老师是否给予关注与孩子是否表现出这些行为没有什么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