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利他行为与文化内的差异
自闭症利他行为与文化内的差异
利他行为的归因
父母为孩子的利他行为提供归因或理由,也能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定位(例如,把自己定位成对别人有用的人)。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研究,让7~8岁的儿童分别接受三次归因:第一次归因是,先让孩子玩保龄球,得分高的人获得奖品(诸如弹子、布娃娃等)。接着,父亲出场,告诉孩子可把得到的奖品送一些给没有获得奖品的孩子。如果他们无动于衷,父亲就会巧妙地给孩子施加一点压力:“我的话你难道没有听见吗?你赢了那么多弹子,可以送几粒给没有得奖的孩子。”在孩子捐献了以后,就对他说:“哎呀,你分了那么多弹子给别人,说明你是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你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个能够体谅别人的人。”第二次归因是,一周后,重复上述实验。这时,妈妈出场:“我知道,正如你爸爸所说,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敢保证,这次如果你还赢得话,你仍然会把奖品分一些给没有得奖的人,因为你是一个能够体谅别人的人。”第三次归因是,两周后,心理学家出场。他扮演成医生,来到孩子面前,告诉他们他是从儿童医院来的,他的病人全是孩子。他想收集一些图画和手工制品,以便让住院的孩子高兴高兴。接着,他发给每个孩子三张画图纸和一些手工材料,要求他们两天内把画好的图画和做好的手工制品放在一个口袋里交还给他。结果发现,曾经两次因为利他行为而受过归因教育的孩子,要比那些没有受过归因教育的孩子更能帮助别人,与人分享快乐。看来,对儿童进行利他动机的归因,能够增强他们的利他反应。
诱导和强化
孩子难免做错事。或者做出违背期望的事。这时,父母会惩戒他们的孩子。例如,一个男孩把积本垄断起来,不肯分给一个女孩玩,女孩伤心地哭了。男孩的父母目睹此事,可能不予理会,也可能训斥男孩,还可能粗暴地把男孩揍一顿。除了这些方式外,父母还可以换一种方式,试着与男孩谈谈他的行为。例如,他们可以对男孩说:“瞧,你让妹妹伤心了。如果别人不愿把积木分给你,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干预策略要比其他干预策略更能诱导利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