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极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很多家长为自闭症儿童这样的表现困扰着:“孩子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管别人是否喜欢听,不管别人是否听得懂,说话的时候目光不看对方,自己说完了转身就走开,不管对方的反应如何;不能围绕一个主题谈话,别人谈话时随便插话,和别人的话题又格格不入……”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不会说话”,这是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非社会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上特别突出,甚至他们终身都会带有这个特点。造成这一病态语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极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表达能力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个自闭症儿童在院子里玩,看到花盆里的花开了,跑进屋里对妈妈说:“开了,开了!”妈妈以为孩子在说炉子上的水壶,就回答说:“我刚把水壶坐上,不用看,水没开呢。”自闭症儿童坚持说“开了,开了”,后来妈妈仔细问,才知道自闭症儿童说的是院子里的花开了。在日常交谈中,人们常常使用无主语的句子,并不造成双方沟通的障碍,前提是交谈的双方彼此都明白。但是如果自闭症儿童的思维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水平上,他们以为自己明白的对方也明白,自己看到的对方也能看到,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这时候的表达缺陷就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思维水平的局限性造成的。
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制约了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同时也是影响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训练孤独症儿童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更加社会化,也才能使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训练思维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培养自闭症儿童思维的逻辑能力,例如,培养自闭症儿童抽象概括能力,通俗地说,这种逻辑能力就是对事物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这种关系是内在的、抽象的,自闭症儿童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才能理解这种抽象关系。如果孤独症儿童的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那么很多人际交往中的抽象社会关系,孤独症儿童是难以理解的,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工具表达,必然就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鹦鹉学舌”。因此,在语言训练中,一定不要为了教语言而教语言,不能脱离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单纯地教语言。走出这一误区的基本思路是:
在培养孤独症儿童思维的基础上,学语言,用语言;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情景中,锻炼自闭症儿童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