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练就一双能分辨的“慧眼”
一个10岁的孤独症患儿跟妈妈逛市场时,妈妈突然发现自闭症孩子原来吃的棒棒糖变成了一个空酸奶盒,而且他还在使劲地吸食。妈妈抬头望去,不远处有两个大一点儿的男孩在冲这边坏笑。妈妈立刻明白了,马上问孤独症儿童:“他们是不是用这盒酸奶换走了你的棒棒糖?”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妈妈感到心惊肉跳。原来,这个孤独症孩子爱喝酸奶,盯着那两个男孩看,他们就假装好心,用空酸奶盒换走了棒棒糖,自闭症儿童不仅接受了,而且还使劲儿吸起已经空了的酸奶盒来。
面对这种“以敌为友”的情形,自闭症家长怎么能不着急呢?如果空酸奶盒里有什么有害物质呢?自闭症幼儿需要懂一些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吗?面对复杂的社会,怎么能让我们的孤独症儿童有双会分辨的“慧眼”呢?
殊不知,有学问的女博士并不缺少简单的社会经验,一般的道理也能讲一大堆;那些在学校学习好的普通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也是比较丰富的;还有那些孤独症孩子们,他们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就容易出问题。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过程是规则式的,学的内容也是规则性、逻辑性的,而分辨善恶、有效求助、与人相处都是无规则的、动态的、需要“眼力见儿”参与的活动。如同“人际关系疗法”的创始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芬·葛斯汀(Steven Gutstein)博士所说,社交技能分静态技能组和动态技能组,静态组以不变的规则与结构为基础,人们只需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如排队买东西、在公交车站等车、吃西餐时注意规矩等,只要模仿别人即可,互动对象是谁无关紧要,自闭症儿童从书本和生活中大量习得的是静态交往所需的技能。动态交往组则要求互动双方根据当时的环境、对方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维持互动的正常进行,有时互动双方的行为是难以预测、弹性很大的,如请求别人帮助、与同龄人游戏、送别人礼物等,这些技能要求参与互动的人要及时、主动、积极地处理大量信息,不断关注对方的情绪、感受。这些能力单靠模仿、讲授、行为训练是学不会的,是应着力培养的、独特的“经验分享能力”(即动态的交往技能),它对于人们适应社会、分辨好坏人或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不是在静态技能培养的同时,动态技能就养成了,它们的培养思路是不同的。
自闭症康复静态交往技能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和行为训练形成的,其主要依赖于人的智力发展,在后天学习中习得。而孤独症康复动态交往技能除了与智力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找到了这些因素并着力培养,不就能让自闭症患者越来越懂事,能自信、自立、自强地生活了吗?作为孤独症家长,不就是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