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整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
当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心里肯定会有陌生感,有好奇心。假如我身边没有一个熟悉认识的人时我肯定会紧张,会不知所措。对于我这样一个有观察能模仿己经具备了社会交往能力的正常人来说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刚来康达训练的新孩子,在没有妈妈的陪伴下面对全新的环境时肯定内心也充满了紧张不安。因此这个时候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弃干预的手段,让自闭症儿童自由的玩,让我们成为在孩子眼中安全的、可靠的人,给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慢慢适应环境的同时与我们产生互动。
果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子,以前在家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在家里无论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满足,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得孩子在生活及其很多方面都丧失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以至于现在自己独立做事的能力急需加强。刚来时对环境一直不能适应而哭闹,后来由于孩子在教室里没有什么事可做,而当被要求做事时没有成就感而不停地以哭闹来发泄,孩子情绪上不良的反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训练。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有快乐、有不满甚至悲伤,情绪从我们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并且永远伴随着我们。我们都知道如果情绪体验不佳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没有心情吃饭没心情做事,而需要的满足与情绪体验又是密切相关的。需要一旦没有得到满足,身体不舒服,自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孩子的自身需要。如果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情绪问题,一旦情绪有了问题,就不可能与外界有正常的交往。在孩子刚接触新的环境时没有调整好情绪,他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环境关注力,他的基本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内在需要上,他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外界会产生怎样不好的影响,当小孩子一旦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正在发泄时,外界的批评、教育、安慰、指责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不仅当孩子有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他进行情绪调整,并且在此之前我们就应该做好情绪调整的准备工作,让孩子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展现他的各方面能力。
为了做好孩子情绪方面的调整,我尝试了各种方法,玩具、食物、卡片等等,最近孩子的情绪终于有了一定的改善,在音乐及游戏中孩子能停止哭闹并有点意识的配合我的工作,当然孩子也在每天的进步。情绪调整其实遵循了事物发展及孩子个性化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我们也只有把握住了这一规律才能在训练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达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张主任的悉心钻研下所提出的“自然训练法”,就正是在情绪调整的基础上对孩子最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是在自然环境中把ABA、结构化,蒙氏训练等方法的精髓有机的融合灵活应用,以生活细节为内容,以多变场景为平台,以游戏互动为形式,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让孩子在生活化,快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和训练者互动,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体验生活的真谛。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环境中,在最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与老师实现互动。这也是我们康达人一直以来的教育宗旨:我们坚信看不见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看不见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
“自然训练法”首先注重的就是孩子的情绪调整,在孩子情绪没有得到调整之前,我们所为孩子制定的一切目标、进行的所有干预手段其实都是在违反孩子的心理,都是在孩子被动甚至抵触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久而久之我们的康复训练之路会走不下去。因为只有当孩子保持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稳定时才能够关注到外界,进而关注到人,也才有可能去模仿他人、理解他人的简单意图,最终才能独立或半独立的适应周围环境的生活。
我们在对孩子的情绪调整过程中除了孩子能对环境及我们产生信赖感、安全感外还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角色关系的认识。认识自己在与不同的社会成员交往中的自我角色,在人际关系中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调控,例如:能够在小朋友拉圈圈做游戏时老师进行点名字来认识自我,并且能在听到自己名字后有回视或者主动答应;能在看到饼干、水后能有意识伸手去要来表达自己生理感觉和心理体验;能够在下课时背书包来识别物质世界中属于我的部分,具有物质所有权的概念;知道看管、支配、保护属于自己的物品、钱财,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员,知道自己和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孩子通过在社会群体中担当某种任务、履行某种责任,以此来实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例如: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际关系中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知道与自己的角色位置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和责任,在学校环境中理解自己的学生角色,在乘坐公共汽车时理解自己的乘客角色,在与父母的关系中理解的自己的子女角色等,学习按照角色规范要求自己。
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家长的情绪调整是康复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它比老师的情绪调整更为重要。一些家长虽然走上了教育训练之路,但是教育理念不对,依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的结局,由于自闭症障碍的综合性、复杂性,其教育康复过程中的艰巨性、持久性,把家长摆在了康复训练的首要位置上,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训练方法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