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阁
  •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研究进展
    • 培训讲座
    • 机构新闻
    • 视频新闻
    • 志愿之家
  • 诊断
    • 什么是孤独症
    • 自闭症的表现
    • 自闭症的原因
    • 自闭症的症状
    • 自闭症测试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症能治好吗
    • 自闭症最新治疗方法
    •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
    • 孤独症的预防
  • 治疗
    • 感觉统合训练法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
    • TEACCH结构化教学法
    • 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 PCI游戏文化介入疗法
    • AIT听觉统合
    •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floortime地板时光
    • 自然训练法
  • 康复
    • 感知觉
    • 粗大运动
    • 精细运动
    • 语言与沟通
    • 认知
    • 社会交往
    • 生活自理
    • 情绪与行为
  • 融合
  • 育儿
  • 文摘
  • 问答
首页 > 康复 > 精细运动

为孤独症儿童再创新更多可实施游戏(二)

作者:嫣墨 更新时间:2013-09-25 点击数: 百度一下

二、肢体协调游戏

  1、玻璃弹珠游戏:

  道具:一块平板(尺寸最好不小于300mm*500mm),两个塑料盒子,不同颜色的玻璃弹珠若干。

  玩法:将平板的一段稍微垫高2-3cm作为滑道,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人先出示弹珠的颜色,并准备用盒子接弹珠;一人在滑道顶端滚弹珠,弹珠的颜色必须和出示的颜色一样。滚弹珠时故意不停地变换放的位置,让对方适时调整盒子的位置以接住弹珠。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社会参照、动作调控和情绪分享能力,

  游戏变化:

  1)、熟悉游戏规则后,加入“猜颜色”的环节,同时训练点头、摇头的动作技能:

  接的一方先挑弹珠一个握在手心,让对方猜是什么颜色,并通过点头摇头来确认对方的判断是否正确。对方则据此更换弹珠直到猜对后,才将玻璃弹珠滚下,另一方用盒子接住。

  2)、加入表情的学习和模仿:

  用表情来代替点头和摇头的动作

  游戏说明:

  1)、刚开始时游戏规则一定要简单,等孩子熟悉玩法之后再慢慢加入新的变化。

  2)、务必要加入情绪分享的行为,如接住弹珠后双方击掌庆贺,或摆个pose大叫一声“耶!”

  3)、切记停顿、延迟、不可预期性以及气氛的营造是所有rdi活动中,对训练最为有效的手段。

  2、小丑天平游戏:

  这是一套木质玩具,由一个支座、一个平衡架和红黄蓝绿四个小丑组成。每个小丑是由大中小三个圆游戏规则: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个人用表情或动作指挥,另一个人参照对方的表情和意图,分别把小丑的各个组件组装起来。

  游戏目的:在游戏中对同伴的动作和表情进行参照,理解同伴的意图,模仿情绪表达,获得游戏的乐趣并与他人分享。

  注意事项:本游戏不必过分注意组合规律的正确与否,只要能从中获得乐趣,任何组合都可以被允许,不应偏离原来的宗旨去纠正游戏的玩法。

  游戏说明:

  1)、在解决谁先玩(组装)的问题时抓住契机,加入其它的训练项目:如石头剪刀布、踩脚、抢凳子等

  2)、家长应对整个游戏的节奏和思路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1)、节奏不宜太快,尽量加入停顿和延迟,增加孩子眼神交流的机会。

  2)、游戏的思路不应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家长应想办法让孩子适应别人的组合规律,而不是固执刻板的遵循自己的组合规律。

  3)、制造兴奋点:家长故意装得很笨,把组件放错或把组件放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停顿,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同时开心大笑,分享兴奋愉悦的情绪。

  3、打鼓游戏:

  道具:直径20cm左右的儿童玩具小鼓一套。

  游戏说明:如孩子的打鼓的技巧或动作协调能力不足,先降低游戏的难度,将打鼓转变成拍手。从三人游戏开始,先让孩子通过观察了解游戏内容,理解游戏规则。

  游戏方法:父母两人相对而坐,一人打鼓,一人根据鼓声的声音大小、节奏快慢和打击次数,通过拍手进行模仿。孩子则坐在旁边充当裁判的角色,眼神会不停地在父母之间快速转移,以判断模仿者是否正确。

  游戏目的:参照、确认、眼神快速转移、注意力、动作调控

  游戏变化:

  1)、角色转换:等孩子熟悉游戏规则并表现出一定的参与兴趣时,交换角色,由孩子来进行拍手模仿,转变成二人游戏。

  2)、次数的变化:刚开始的活动要简单,只涉及击打次数的变化。可先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比如按1、2、3、4、5的顺序或5、4、3、2、1的顺序有节奏的进行,然后再打破规律随意变化击打次数,增加击打次数。

  3)、加入声音大小的变化:由对比强烈的变化逐渐到微弱变化,由单一的大声或小声(如大大大,小小小,大大大大大大等)逐渐到大小声音混合进行(如大大大小,大小大小大,小小小小大等)。

  4)、加入节奏快慢的变化:变化的技巧同上。

  5)、复杂变化:将声音大小和节奏快慢的变化糅合到一起。

  6)、动作调控:游戏熟练后将拍手模仿改变为打鼓模仿,训练动作的调控能力。除了上述次数、节奏和声音的变化外,还可以增加单双手分别击打、双手同时击打、单双手交错击打,击打鼓的正面、侧面或边沿等变化。灵活多变的手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模仿兴趣。

  7)、同步练习:孩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后,可以将模仿打鼓的动作变化为同步训练。这需要孩子有更高的配合协调能力和动作调控技能,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随时保持高度警觉状态。

  8)、其它变化:将用鼓棰打鼓改为用手拍鼓.

  4、跳水游戏:

  5-6岁的男孩子都喜欢爬高上低,喜欢蹦蹦跳跳,跳水游戏也由此应运而生。

  道具:用数个懒骨头椅堆成跳台(也可以用几床棉被代替),根据高低命名为1号和2号跳台。一个懒骨头放在跳台下方当水池、另准备几个抱枕或坐垫备用。

  游戏规则:一人当教练,一人当跳水运动员。跳水运动员通过手势告诉教练自己要上几号跳台,征得同意后爬上相应的跳台,根据教练的指令跳到“水池”里。

  游戏目的:参照、确认能力、大运动、肢体语言能力、互动的维持和修复技能

  游戏变化:

  1)、玩得比较熟练后,教练故意把“水池”移到旁边或较远的地方,让孩子通过手势向教练要求移动懒骨头。

  2)、在孩子求助时要装作很笨,错拿抱枕或坐垫当水池,或故意将懒骨头向反方向移动,或虽然按照孩子指挥的方向,但出乎意料将水池移动很远,让孩子通过点头摇头并结合手势来进行指挥。

  3)、如果孩子对“跳水”的兴致很高,教练需要故意在孩子要求上跳台之前开小差,打个瞌睡什么的,让孩子学习维持和修复互动的技巧.

  5、十点半——改良后的传统纸牌游戏:

  道具:扑克牌一副

  游戏规则:一人随机发牌,2-4人参与竞赛。发牌者用眼睛看竞赛者的示意,如点头则发一张牌,摇头就不发牌;然后轮到下一个竞赛者。发完一圈后再重复刚才的程序,直到所有人都不再要牌(最多可发五张牌)为止。竞赛者公布自己每张牌相加后的点数,十点半为最大,超过十点半则爆炸,点数变成零。点数大的为胜利者,五张牌都拿满了而点数仍没有超过十点半的称为“五小”,也是胜利者。

  游戏说明:A的点数为1,其余花牌均为半点。

  游戏目的:

  1)、社会参照:关注发牌者和其他参与者

  2)、认知:10以内的加法

  3)、确认能力:判断是否爆炸,判断失败者和胜利者

  4)、共同注意力:强烈的参与动机带来高度的关注

  5)、情绪分享:分享胜利或失败的感觉

  6)、变通能力(弹性思维能力):将所有的花牌转化为半点

  7)、心智训练:预测是否会爆炸,并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否要牌)

  6、你要我给游戏:

  游戏目的: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进行RDI训练,还可以融合认知、表达和精细的训练。

  道具:磁性图形拼拼板,这一款玩具由很多大小不一的圆形和半圆形的小拼板组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用这些小拼板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如:小鸡、鸟、乌龟、雨伞、小姑娘、鱼、台灯等。

  玩法:

  1)、图形辨认和指认动作的训练:让孩子自己选择想拼的图形,说出它的名称,并用规范的动作指认出来

  2)、教孩子排列的概念:要拼的图形位于哪一排,哪一列。

  3)、你要我给:孩子说出需要的拼板形状(如我要红色的大的半圆形等),家长根据孩子的要求把拼板展示给孩子,如孩子摇头否认则更换拼板,直到孩子点头确认正确后再递给孩子。

  4)、拼完后和孩子一起庆贺成功的喜悦,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相关的认知复习,如:鸟属于动物,它有一对翅膀,会飞等。

  游戏说明:

  1)、重视眼神交流:家长向孩子展示拼板时,刚开始时可以把拼板放在家长的面部范围内,再慢慢移到离家长面部较远的地方,孩子可能会一直盯着拼板点头摇头而不看家长的面部,这时可以口语提示:“你对着拼板点头吗,它没有眼睛,看不见。”同时让孩子看过拼板后就把拼板放到桌子下面,让他失去追踪目标后不得不把视线移到家长的面部,否则就不予回应。逐渐撤掉口语提示,在孩子没有眼神交流时咳嗽或清清嗓子,并不再把拼板藏到桌子下,而孩子的视线能主动在拼板和家长面孔之间来回转移。

  2)、口语表达:

  故意出错制造机会让孩子练习表达,他要红色,我就拿个黄色;他要半圆形,我就拿个圆形;他要大的,我就拿个小的。如明知道孩子要一个中等大小的半圆性,我故意拿一个最大的,孩子会说“太大了!”我再故意拿个最小的,孩子又会说“太小了”。换回孩子想要的型号,教他说:“我要比最大的小一点点的半圆形”。以此类推,还可以教他说:我要最大的,要小一点的,再小一点的,和这个一样的,我还要一个最小的红色的圆形等。

  3)、精细训练:

  把小小的拼板放在铁基底板上,让孩子自己用手指抠起来。很多拼板本来就非常小,也很薄,又带磁性粘在底板上,可以想象抠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可以很好练习孩子的手指对捏能力。

  自闭儿几乎都狂热的迷恋拼图,而这种拼板拼一个图形往往需要十几个以上的组件,加上家长故意设置的障碍,你来我往的回合很多。和孩子进行这样游戏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训练活动,又不露痕迹,孩子也不会厌烦。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玩具都可以进行这样的“你要我给”等活动,尤其是积木类玩具。像玻璃弹珠游戏、小丑天平等游戏,其实质都是一种“你要我给”的性质,训练效果也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作为特教老师要知道,一切的的训练学习都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可再创新的训练方法。

加入收藏
Tag: 孤独症 肢体协调 精细训练
上一篇:无语言孩子口部肌肉训练方法
下一篇:帮助自闭症孩子做精细训练的八种方法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游戏的介入带给自闭症儿童的三大好处
  • 如何提高自闭儿视觉持续注视的能力
  • 自闭症孩子手指精细训练分解
  • 自闭症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练习之我见
  • 家庭训练-精细运动的训练(三)
  • 家庭训练-精细运动的训练(四)
  • 孤独症儿童精细动作手指操
  • 家庭训练-精细运动的训练(二)
  • 学龄前(6 岁前)儿童游戏发展
  • 精细动作训练方法大全(4—5岁)

精彩推荐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你信了吗?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孤独症18个月的婴儿的表现特征!

<strong>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strong>

幼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strong>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strong>

自闭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strong>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strong>

孩子过于内向,是自闭症吗?

热门标签

自闭症
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
儿童
孩子
训练
孤独症儿童
自闭症治疗
英国D&AD设计大奖
语言
治疗
行为
语言训练
能力
康复
教育
方法
自闭症康复
感觉统合
孤独症康复
家长
教学
发展
研究
症状
障碍
游戏
交流
孤独症表现
壹基金
  •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17-2022 daodaoge.com
    豫ICP备14003647号
    SiteMap
  •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