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献给你
刘嫣静老师给学生们讲故事资料照片。□ 南狐 摄 □本报记者 吴晓红 实习生 郑其婷
苏城园丁风采录
再过几天,就是第23个教师节。
一年来,全市10万教师辛勤奋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一年来,从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生动地演绎了人民教师的优秀品质,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人物通讯,再现人民教师的风采,表达我们的敬意。
9月5日,上午10点半,正是金阊区培智学校的下课时间。铃声一响,习惯在课间巡视的刘嫣静走上了教学楼。这时,楼上楼下10个班的90个智障少儿三三两两走出了教室。见着笑吟吟的刘嫣静,孩子们的表情各不相同,但看得出来,他们都认识自己的校长。孩子们或憨笑,或含混不清地咕哝一声,或牵牵手,笨拙地拍拍巴掌,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亲近着她。
5年前,30岁不到的刘嫣静放弃了进省示范幼儿园的机会,走进了这所特殊的学校。5年来,刘嫣静和学校的其他28名老师一样,以善心和慧心,为这批特殊的孩子付出了真诚的爱。
当年,刘嫣静刚进校,就接手了一个智障重度班。班中有个叫木木的孩子智商尤低,父母将他送入学校寄宿后就很少再关心他。细心的刘嫣静从木木的脸上看到了孤单、落寞。于是,刘嫣静为他特别制定了教育计划,花更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陪他玩,帮他做操,看他会做一个动作了,就高兴地摸摸小家伙的头,抱抱他,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木木说话哼哼唧唧,基本上谁也听不懂,但刘嫣静总能静心听。慢慢地,她成了木木最喜欢的人。每次她走进教室,木木就会露出无邪的笑容,将巴掌拍得啪啪响。
在给孩子爱的同时,刘嫣静从孩子那儿也得到了爱的回报。
小光患有自闭症,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他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听小光叫一声“妈妈”。入学前,小光跟着母亲跑遍了全国许多大医院,但没有任何结果,他还是不会开口说话。从小光入校第一天起,刘嫣静就立下了一个心愿:让他学会叫“妈妈”。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她开始收罗自闭症的矫治方法,做了许多训练卡片。那段时间,教小光说话成了刘嫣静的必备功课,a、o、e……妈妈、爸爸、老师……教他发音、吐字。数不清的“无用功”没有让刘嫣静退缩。4个多月后,正是母亲节,刘嫣静将小光的妈妈请到了学校。对着母亲,小光涨红着脸,喊出了第一声“妈妈”。顿时,这位母亲泪如雨下。她一把抓住刘嫣静的手,紧紧地握着,久久也说不出一句话。那时的刘嫣静同样的激动和泪流满面。
事后刘嫣静在教学记录本上写道:“世上很多东西,在给予他人时往往越分越少,唯有一样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把爱献给学生,看着这群特殊的孩子因此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刘嫣静感到了莫大的幸福,觉得自己再也离不开这批特殊的孩子。
然而,在这所学校当老师,刘嫣静也有痛苦,那就是看到毕业后的学生,能力又回到了进校前的水平。刘嫣静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她在学校附近经常看到本校的毕业生小赵眼神呆呆的,抱着小巷中的电线杆数汽车,一数就是大半天。那孩子她教过,当年毕业时看上去已很不错,没想到,几年一过又回到了原样。每当她在小巷的一头凝望那个孩子的时候,她真希望他能再回校园。
今年,刘嫣静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获得这样的荣誉,她当然高兴。但只要一想到小赵数汽车的情景,她就感到有一阵钻心的痛,获奖的喜悦就会倏然而去。刘嫣静说,她希望自己能为小赵这样的孩子再做些什么。
(为保护未成年人,文中孩子的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