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是不是一种病?
“网络成瘾症”是指“过度使用网络而在幸福感上有所欠缺”的一种网络综合症。据统计,中国目前有网络成瘾者约250万,其中14~24岁的占85%以上。中学生上网成瘾者比例达14.8%,远远高出成年人。
中学生上网主要是游戏、娱乐、聊天和发E-mail,其中网络游戏占60%以上。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不健康的游戏内容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行为道德失范;二是因为好玩,容易上瘾,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学习,对未成年人极为不利。
[现状]
一些青少年因长期沉溺于上网,导致精神障碍和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统称为网络心理病。
目前,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使他们减少和人交流的愿望,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在校生中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增多,暴力互动游戏还有可能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
那么,“网瘾”到底是不是一种病?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无此项诊断标准。美国的DSM—Ⅳ也无此项诊断标准,ICD—10也无此项诊断标准,专家建议不要给网络迷恋者都戴上“网瘾”的帽子,但对网络过度迷恋给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虽然对“网瘾”是不是一种病,学术界尚无定论,鉴于“网瘾”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目前我国一些省市已有专门机构开始关注并尝试对“网瘾”的药物与心理相结合的治疗。著名专家陶宏开教授认为,网络成瘾是认识和习惯的问题,并开始尝试用药物与心理结合治疗。
我市两位专家认为,鉴于药物毒副作用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在未经有关部门的严格认证之前,不推荐药物治疗。
[透析]
“网络成瘾症”的危害
1.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沟通障碍、自闭倾向。
2.影响身心健康发育:
a.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会遏制儿童左前脑正常发育,尤其影响儿童的早、中期智力开发。b.长期沉迷于网络,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3. 影响学习:在校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
4.出现暴力倾向:网络中的血腥攻击场面使一些青少年误认为可以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方式符合情理,直接影响其人格发展,形成冲动和暴力倾向的人格特征。
5.突发意外:某大学一名20岁的大一学生在网吧连续玩了8小时的网络游戏发生脑死亡。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网瘾”的几种症状
“网瘾”的几种症状 症状一:极度恋网
网络成瘾者平均每周上网超过40小时,且不分白天黑夜。明知过度恋网不是好事,却摆脱不了对网络的依赖,无法停止上网或限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症状二:不谙人际
对着电脑屏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绝,丢掉键盘鼠标就变得沉默寡言,人际关系较差。
症状三:身心成疾
深陷网络无力自拔,麻痹神经,摧毁精神。长期坐在电脑前,缺乏活动并处于同一姿势,时间一久,腰痛、背痛、头昏脑胀、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就会接踵而来,更有甚者因此患上了颈椎和眼部疾病。与此同时,成瘾者的心理防线十分脆弱,易抑郁、焦虑,时常备感孤独。专家表示,网络成瘾和赌瘾、酒瘾极其相似,一旦失去网络这根精神支柱,恋网者就会出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等戒断症状。
“网瘾”特点:技高瘾大、明知故犯、意志难挡
[治疗方法]
方法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个体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主要治疗方法有:兴趣转移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感受成功体验。
1.时间管理技术:与孩子共同商定合适的上网时间,从而打破其上网习惯。运用闹钟手段等督促准时下网,设定合理的小步子目标;
2.警示卡:用两张卡片分别列出网络成瘾导致的主要问题和摆脱网络成瘾将会带来的主要好处,让孩子随身携带,时时约束自己的行为。
3.自我约束:让孩子列出上网成瘾后被忽略的各项活动,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让孩子说出这些活动对他生活质量的意义,让孩子自己在成瘾行为与现实活动之间所作选择,帮助孩子从真实生活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愉悦感,降低网络带来的情感满足。
4.支持群体:让孩子参加互助小组、陶艺班、团体治疗等,提高孩子社交能力,减少对网络群体的依赖。
5.家庭疗法: 家长应了解网络的强烈致瘾倾向,减少对孩子的责备;与孩子就其成瘾原因进行开放的交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外出度长假或帮助孩子培养新的爱好等,促进恢复进程。
6.行为契约: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订行为契约,通过孩子认可的惩罚制度进行监督。
[专家支招]
做学习型的家长 青少年不善于倾听长者的劝告,但他们总是模仿长者的行为。要防止孩子出现无节制行为,首先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无节制行为。孩子为什么要上网?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就为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有改变行为的动力。
要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成功的。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学会自己决定每天上网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娱乐的时间,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并进行综合干预,强化与惩罚相结合,坚持不懈。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一次一小步,慢慢前进,每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逐渐形成的。
让你的孩子懂得:在世界上你惟一能够确定可以改善的就是你自己。
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闭锁心理期 我们常可发现自己的小孩,小时候像个小鸟似的对家长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可长大后却守口如瓶,难得讲心里话,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闭锁心理。将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外露。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独特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而这些想法往往被家长认为是“幼稚”、“想入非非”,为免遭耻笑,孩子便将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秘密封存起来。由于与家长的年龄、兴趣、爱好、社会经历不同,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对孩子管头管脚,从而引起了孩子欲摆脱父母监护的心理抵触,于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处于闭锁心理期的青少年涉世浅,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受到挫折容易出现烦恼。若不及时给予疏导,会出现各种异常行为,也会积郁成疾,或性格改变,甚至产生精神障碍。
家长应学会上网 简单粗暴地禁止青少年上网,其潜在的负面作用比上网的危害更大。一刘姓读者对15岁的孩子上网有着切肤之痛,天天到网吧找孩子曾一度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采取过防、管、骂、打的办法,收效甚微。后来,孩子的一则日记让刘女士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在日记中写到:“妈妈,我不该惹你生气,我上网主要是因为新奇。家里没电脑我就去了网吧,以前我很少玩游戏,主要是看些汽车、电影,但后来你管得太严了,我就赌气打游戏。”此后,刘女士改变了主意,常常与孩子聊天,谈网络上的健康的东西,还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她常让孩子帮忙打一些文稿,查找一些资料,还给孩子买来两本计算机方面的书,让孩子教自己学电脑。她说,如今她的烦恼没有了,孩子成了家里的计算机老师。
眼下,教师和家长大多能理性看待学生对网络的钟爱,对学生网上道德问题不能“堵”,而要“疏”,也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同时,一些年纪稍长的家长也承认,对电脑网络还不很熟悉,以至于“谈网色变”。因此,老师与家长只有熟悉电脑与网络,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与孩子,跟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要。
[特别提示]
◆家长每周至少有一次与小孩的“约会”
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贴一份约会时间表。约会内容是让子女与家长一起做一些双方喜欢一起做的活动,在活动中由孩子主动控制活动。如去公园散步、骑自行车、玩电脑游戏。
◆掌握一些沟通技巧
亲子沟通之前先做好夫妻沟通,沟通时与孩子将心比心、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
◆加强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
能控制自己的人是最有力量的。首先家长要说话算数,不能无限制满足孩子的欲望。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通过惩罚与强化相结合的手段,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决定使用强化或惩罚时,科学地持中立态度。在抵制某行为时,惩罚比强化作用效果好,在获得新行为时正性强化比处罚好。
“网瘾”症自测标准
为使恋网者增强自我预防,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设定了8项检测标准,符合5项就可诊断为初期“网络成瘾症”。
1.全神贯注于国际互联网或线上活动,下线后还想着上网的情形;
2.觉得在网上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满足;
3.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总是失败;
4.当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觉得情绪低落,易发脾气;
5.耗在网上的时间总比预期的多;
6.为了上网,宁愿置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或教育机会不顾;
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涉入网络的程度;
8.上网是为逃避问题或释放情感,如无助、罪恶或焦虑沮丧。
据了解,对于上网成瘾者,药物治疗的作用只能是调节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但“心瘾”还要在心理专家的辅导和家长的关爱下,靠自身的毅力逐渐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