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轻易“贴标签”误诊“孤独症”
记者从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采访中获悉,到该中心接受康复教育的孤独症儿童有两成左右是误诊,他们仅仅是言语障碍或智力障碍,却被医生贴上“孤独症”的标签。
在近日举办的深圳特殊需要儿童言语治疗学习班期间,惠阳一个3岁的男孩不愿与生人交往,作为护士的母亲非常着急,到广州市一家医院就诊时,医生听了孩子父母的描述后,当即诊断孩子为“儿童孤独症”。在参加言语治疗学习班时,经心理、儿保、特殊教育、早期干预等多名专家会诊,孩子只是怕生人,根本不是“孤独症”。
深圳聋儿早期干预中心颜家睦医生介绍说,有很大一部分医生喜欢赶“时髦”,你能诊断“孤独症”,我也能诊断“孤独症”,往往没有做好鉴别诊断,将有些智力障碍或有退缩行为的孩子轻率地诊断为“孤独症”;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出名,把不是“孤独症”的儿童诊断为“孤独症”,然后经过自己的特色治疗后让孩子“痊愈”。根据中心资料分析,大约有两成左右是误诊为“孤独症”。
据分析,“孤独症”之所以容易被误诊,主要是病因不清楚,没有特异检查,加上许多父母带孩子就医时就已有倾向,在描述病状时就不自觉地向孤独症靠拢,医生没有时间进行仔细观察,通过调查问卷或评估量表,从而就错误诊断。
据介绍,国外心理专家诊断一例“孤独症”需要观察1-3个月。下诊断前一般要先解决孩童的发育落后问题,多观察了解孩子。有关专家建议,儿科医生在诊断“孤独症”时,最好与孩子一起做一做游戏,多观察几次孩子,不要凭感觉就轻易下诊断,以免错误诊断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更给父母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家庭生活质量。
(陈辉)
(道道阁儿童之家整理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