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不协调”儿童为何越来越多
专家分析,运动减少、“成长圈”太小是主要原因
新华报业网讯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家长学校日前举办了一场健康讲座,讲的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早期发现与防治”,没想到一下子来了近300人听课,有的竟然是一家5口齐上阵。听课家长们普遍感到困惑: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的“毛病”却越来越多了?记者为此采访了率先在省内开展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研究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主任唐洪丽教授。
据唐洪丽教授介绍,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显示,现代生活条件下,各种行为、感觉异常的孩子明显增多,最突出的是孩子在处理各种事情时显得“不协调”,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中大医院儿科曾经对南京地区2486名6岁至11岁的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4.9%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其中轻度失调儿童占24.3%,中度达9%,重度占1.6%。儿童“感统失调”的第一个表现是孩子好动不安,常常是无目的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或抽动身体,组织和技巧性活动能力差,经常丢三拉四;第二种表现为动作不灵活、不协调,易失去平衡,手脚笨拙,使用剪刀、系鞋带、系扣子、跳绳等均较困难;第三种表现为语言能力发育延缓,发音清晰度下降,表达不清;第四表现为学习障碍,此类孩子上学前似乎一切正常,但上学后常常表现为计算粗心或书写障碍,有的儿童读书没有问题,但书写却有困难,特别是不愿做作业,有的儿童写字笔划或部首颠倒等。另外,“感统失调”儿童还可表现为易给父母或老师添乱,经常不高兴、脾气急躁、爱哭闹粘人、喜欢招惹别人等。
唐洪丽教授分析指出,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都市化”和“小家庭”:生活在都市的孕妇,紧张焦虑感增加,合理运动不够,影响胎位和分娩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以学步车代替了强化平衡感的摇篮,发育期的孩子应有的运动不足;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使孩子失去了在庭院玩沙、玩水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小家庭使孩子的“成长圈”越来越小,小家庭往往过于单调,在提供“感官刺激”上存在缺憾;孩子从幼小时期就缺少玩伴,大多是在大人或电视机陪伴下成长,失去了许多学习、交流、分享和磨练的机会。
唐洪丽教授认为,“自觉预防”对减少和控制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非常重要。儿童出生后头十年是神经系统完善的重要时期,感觉统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有的“学习过程”。预防儿童“感统失调”首先应从孕期开始,孕妇要注意适当运动和饮食。婴幼儿期,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多感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多让宝宝做左右翻滚、匍行、爬行练习,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可训练走平衡木、荡秋千、做旋转游戏等活动。同时,早期进行“精细动作”训练,让孩子自己扣扣子、系鞋带等。家长对孩子要求过多、管教过严或保护过度、娇纵溺爱,都会妨碍孩子正常能力的发育,应多“顺其自然”。生活中,如果孩子看起来很聪明,却跟不上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语言表达不清,爱发脾气等,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已出现“感统失调”的儿童,应赶紧补上“运动训练”这一课,可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滑板、平衡木等运动游戏的训练,以改善和增强大脑统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