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孤独症儿童撑起一个家
爱心人士创办“星星雨”教育研究所15年 5次搬家不言放弃
好人在身边
●本期好人 田惠平
●好人事迹 关心孤独症儿童
田惠平创办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已经15年了,15年来,田惠平为了这所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机构的生存四处奔波,寻求理解支援和帮助,甚至还要面对误解、猜忌和非难。
昨天,“星星雨”本期课程已经开办到第4周了,共有64位家长在这期接受培训。尽管每一期训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却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每位老师来说,他们不能想象即将面对什么样的孩子。
开学典礼上孩子们自由自在
“大家好,我是星星雨的老师,欢迎大家来到星星雨……”台上的老师正在做自我介绍,台下的家长们整齐地坐在椅子上,旁边的孩子们不时发出特别的声音。有个孩子手里拿着一个塑料球,眼睛却在不停地东张西望;“回来,宝宝快回来!”一位家长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一边往外追,一边叫着孩子的名字;还有一个孩子不停地在记者后面踢,“对不起,快和姐姐说对不起。”一位父亲一边抱住自己的孩子,一边抱歉地对记者说。
这就好像是一场给家长开的开学典礼,与这些来的孩子无关。孩子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周围的孩子们不交流,想要什么东西会直接过去拿,没有任何约束力。
创办人有个“孤独症儿童”
田惠平做“星星雨”这样一个教育机构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位孤独症儿童的母亲。因为“星星雨”的创办,她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所以很多的资料是田惠平从国外带回来的,她经常要通宵翻译。”在夜深人静时,极度疲倦的她将熟睡的儿子拥在怀里,像吻婴儿那样亲吻儿子那圆圆的脸,耳边响起白天他生气时的叫喊:“不要妈妈‘办点事’!不要妈妈在‘星星雨’!”儿子现在在一所成人养护中心,很多方面已经完全能够自理了。
训练孩子转变成训练家长
1993年她踏上了创办“星星雨”之路,“星星雨”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为孤独症儿童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教育机构。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老师们摸索着来。2002年以前“星星雨”都是以训练孩子为主,但老师们慢慢发现,当家长把孩子带回家再带回来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退步,这样的退步让老师们开始思考,于是在2002年以后“星星雨”转变成训练家长。通过培训,不少家长反映,在家里和孩子的沟通更顺畅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加强了。“星星雨”的老师还告诉记者,课程已经排到了明年的5月。
对话
15年来“星星雨”在不停地搬家,每当觉得没有希望再坚持下去的时候,田惠平都是这样鼓励自己:希望虽然很小,有时候小到只有一个火花,比烛光还弱,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能让它熄灭。
记者(下面简称记):如果有一天没有“星星雨”了,您会做什么?
田惠平(下面简称田):那我就退休回家,我是个喜欢做家务的人。“星星雨”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其实我早就想回家休息了。
记:“星星雨”曾5次搬家,会不会因为有些家长因为不方便,而选择放弃来这里。
田:我想不会的,因为现在“星星雨”的家长来自全国各地,我们再搬也是在北京,对于从新疆来的家长来说,这不算什么。
记:目前“星星雨”靠什么来维持?
田:家长交的3个月的培训费用,还有一些好心人士的捐赠,但是这些太微不足道了。“星星雨”成立这么长时间以来换了5次地方,每一次都越换越远,因为这样房租可以便宜一些。
记:最后,您希望“星星雨”实现什么?
田:做“星星雨”的最大愿望,是能够让社会接受这些孩子,现在有些地方很排斥这些孩子,既然他们存在,我们就不能歧视、抛弃这些孩子,就要和他们共存。
实习记者 李洁/文
星星雨教育机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