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外星人”
作者:朱卫枚
“王老师,你们班怎么留下一个学生还上课呀?”教导主任巡视回来,唬着脸问王老师。王老师反而吃了一惊,“没有的事啊?都上音乐课去了呀。”“那你自己去看看吧。”
是邵力强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发愣。王老师问他怎么回事,他嘟囔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联想到邵力强上课很少举手发言,课间也不和小朋友共同玩耍,要么坐在教室里,要么躲在墙角落,王老师决定和他的父母交谈交谈,了解他在家的情况。
和邵力强一起回家,见到他的父母,他只说了句:“妈妈,我们老师来了。”就到小房间,再也不出来了,爸爸妈妈喊了几遍也没用。性情急躁的妈妈气呼呼地说道:“怎么生这种儿子,上幼儿园时不理睬小朋友,上小学了还是这种德性,见到亲戚朋友也像不认识一样,简直成了个外星人。”“你家儿子是比较特别,像只离群又受伤的大雁,孤独地飞翔。上课不吱声,下课喊他出去他都不愿意。同学们拉着他的手,没玩一会儿就不见了,他喜欢一人待在墙角偷偷地看,自己却无法融入大集体的欢乐之中。”“邵力强,出来说说话呀。”王老师试着拉他的手,叫他出来聊聊,可他还是不理不睬。
这孩子,怎么成了孤独的“外星人”了呢?
从和邵力强母亲交谈中得知,他的父亲不善言语,性格有些孤僻,和儿子在一起时话也比较少,要么看电视,要么看看报纸,至于一些热情赞美的语言和动作也很少出现,这些都给了邵力强一定的心理暗示。加上他母亲下岗以后,脾气不好,动辄和他的父亲吵架,夫妻双方难得带儿子出去玩一玩。邵力强长期生活在没有生机的家庭里,久而久之,变成了孤独的“外星人”。对像邵力强这样胆小孤独、不善交往的孩子,要肯定他具有惹人喜爱的品质。孩子在一堆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在小范围内容易放松,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比如邀请他的伙伴到自己家里来玩。在自己家中,主人的地位能给孩子增添交往的自信,同时教孩子一些谈话的技巧,如怎样跟朋友商量,怎样拒绝别人的过分要求等。
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把家里的一些外交任务交给他去做,请他帮着送东西,叫他到楼下居委会拿牛奶等等。但是注意,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当着外面的人说“这孩子很胆小”或“他天性不爱说话、不合群”的话,这对孩子来说,等于强化了他的行为,使他认定自己原本就是这样,以致更加远离群体,不善交往。
同时,对于喜欢独处的孩子我们要尊重他,不喜欢交往不能说一定是缺点,多半是性情使然,孩子能在清净中自得其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重要的是主动和这类孩子沟通情感,直接进行心与心交流。我们可以用简短的安慰、赞许的目光、轻轻的抚摸等方式逐步建立与孩子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