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执着和爱为“星星”点灯
“上帝为他们打开了 一扇窗,却关上了另一扇门。”自闭症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得其乐的世界,或喜或悲,或笑或闹。如果没有成功的干预,他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不能与人交流,没有生活能力,需要人终身陪伴。申波,这位从南京特教学院毕业的内蒙古女孩,2006年从网上知道九江心语心特殊教育中心后,便在这里呆了下来,“每当看到机构里的孩子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小脸蛋,看到家长们忧郁,无奈的神情,我想一定要用我所学的知识,尽我的全部力量来帮助这里的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今她已经是中心的教育督导,带领和培训心语心的老师一起们牵着孩子的手,脱离那个星星的世界。
心灵的沟通 爱心的传递
9月10日,记者来到现落脚在市残联九江心语心特殊教育中心。在这里,你内心或许存在的颓废、失意、怨恨被一点点揪出来,命运似乎在提醒你作为一个健康人的幸福。
她,长得纤巧细致,尽管出生大草原,却似乎更有南方女孩的柔美。或许就是这份细致和柔美,当她看到自闭孩子无邪的眼睛,她的心就再也难以离开这个无助的人群。
狭窄的教室里,申波正在为一个新来的孩子作智力评估。孩子有张纯洁而柔和的面庞,丝绒一般,他的个头已经接近母亲的身高,神情却完全是个羞涩而胆怯的孩子,他的心大概像冬天的植物,缓
慢而纯洁地生长着。
申波蹲在孩子面前,让那张柔和的脸与自己对视,她充满欢笑的,充满激情地与孩子说话,仿佛孩子的每个发现就有马可波罗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
和自闭症的 孩子交流,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有时仅仅一个拿起、放下的简单动作要重复几百次还难以奏效,老师必须根据孩子的情绪,不断转换要进行的项目,这需要很多技巧,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干预,教学和训练。
听她讲课,觉得她特别费力。不仅要大声喊着,让那游离的神经随着她的手势认知物体,还要引导不断让孩子与老师对视,对老师的教导产生反应,交流,对话,“自闭症的孩子都很聪明,甚至超过常人,欠缺的就是不会与人交流,他们有学习的能力,但没有学习的方法,不会参照,不会模仿,与人无共感,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伙伴、友谊、合作的概念。我们老师就是在评估他们一个个智力差异的后,为他们制定一个个教学计划,通过一个个训练目标,让孩子学会交流。”
心灵的绽放 收获的喜悦
教导自闭症的孩子和教育聋哑、肢残、弱智的孩子不同,因为导致自闭的病因至今不明,医学界至今未找到一种有效药物治疗。专家目前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早期行为干预,越早越好。医学统计显示,进行行为干预可使 30%~40%的患儿可以过上正常生活。
行为干预,说起来简单,但要具体实施,却无章可循。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学还在起步阶段,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材,对于普通孩子再普通不过的教育,在这里却要反复进行无数次。
隆仔(化名)让她感受很深。隆仔是个非常漂亮的男孩,刚刚来机构时无论如何就是不配合,不停地哭闹。隆仔身体健壮,老师来教导他,他将老师推倒在地,有时还将老师的手臂咬出一个个牙印。做滑板训练时,隆仔就是不愿意趴下,将他放在滑板上,立刻就爬起来,申波只好抱住他,压在滑板上,隆仔哭得一塌糊涂,“说实在的,我也不忍心呀,可必须训练才可以帮助他。”
隆仔的妈妈,是个柔弱而坚强的女子,有时也摇头叹气,申波就对她说:妈妈别泄气,我们要坚持!要对隆仔有信心!经过几个月的训练,隆仔比较配合,能力有所提高。作为老师,她心里的那份高兴就别提了。
孤独症孩子的教学训练,会有许多困难,但感受更多的是喜悦,“每次成功,我都感觉在黑暗中打通了一个穴道似的,让堵塞的血液得以融汇贯通。”好好(化名)是个可爱的男孩子。在教他数字的时候,好好对数字非常难理解。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辅助、强化、在生活中泛化,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不见效。孤独症的孩子都有刻板行为和迷恋东西的现象。好好迷恋颜色,他喜欢绿色、黑色的卡片。申波就把“1”、“2”、“3”做成卡片,涂成他喜欢的颜色,好好很快就掌握了1~4的数字。慢慢地,她把有颜色的卡片换成没有颜色的,发现好好也可以适应,对颜色的依赖少了。她感到只要用心去观察,把智慧融进教学里,一定可以得到效果。
如果说,自闭症儿童是天空中孤独的星星,教导他们的老师,就是照亮他们的月亮;如果说,自闭症儿童是“仙女遗忘在人间的孩子”,老师就是陪伴左右,引导他们回到人间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