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规范和扶持 民间特殊儿童教育遇尴尬
“现在我们的难处,就是没有政府认可,市民对我们缺乏信任,而我们的业务,又夹在公益和市场经济中间,扩展比较困难。”近日,几家民间儿童特殊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向记者吐露苦水。
据了解,目前无锡私人开办的民间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大约有三四家,基本都是以心理咨询业务挂牌营业,同时为特殊儿童做康复训练,但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管理尚处于真空地带,夹在公益和市场之间。这不仅给市场、也给机构本身带来不少麻烦。
记者在汇利广场一家特殊教育机构内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游戏,一个叫“阳阳”的孩子看见记者,立刻迎过来很有礼貌地打招呼。机构的主管张女士称,这孩子是个自闭症患者,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一段时间后,已进入正常幼儿园学习,另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也是自闭症患儿。
说起“阳阳”的入学,并不是一帆风顺。张女士说,他们基本要为每个上幼儿园的孩子跑上好几趟,幼儿园见孩子有些不正常,都不愿收下。有时,只能靠机构自己的人脉和磨嘴皮子说服对方。“孩子康复到一定程度,可以试着和正常人一起生活,这阶段最需要有集体氛围。”张女士烦恼的是,他们毕竟不是挂靠政府的机构,除了靠自己别无他法。而家长对他们的不信任,也让这些民间机构比较困惑。“因为是私人的,很多家长会带着怀疑的眼光看我们。”张女士认为,束缚他们发展的还有市场,因为机构要生存,很多孩子会因为经济条件被挡在门外。
在槐古路附近开办一家特殊教育机构的蒋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据她了解,青岛、北京以及常州几家民间的特殊教育机构,都得到政府的扶持,民间的补充,让更多特殊儿童有了康复的机会,在国外,机构还借助政府力量,给这些人群融入学校和社会的机会。而目前,无锡这类民间机构,只能作为经营单位,在市场上自生自灭。没有政府的引导,它们只能以经济收入作为杠杆,甚至有人把特殊教育当作发财机会,之前曾出现过多家开开关关的民间机构。蒋女士希望,这些机构最好都有政府专门部门来扶持和管理,一来可以规范管理,降低接受特殊教育的门槛,二来可以有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还能解决这群孩子父母老去后他们无人照顾的困境。(巫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