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起首个言语与听觉重点实验室
人民网上海频道3月19日电(记者姜泓冰)我国言语与听觉研究事业迈上新台阶,首个言语听觉科学专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建。其研究课题将对患有自闭、多动障碍的孩子及其它言语听觉障碍人群,提供更多关爱和康复治疗。
填补国内空白的言语听觉科学专业和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的“言语听觉科学实验室”近日被列为2008年度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言语听觉科学实验室”由美国西雅图嗓音言语和听力基金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出资300万元,于2004年创建。学科带头人是黄昭鸣、杜晓新教授。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系设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言语听觉科学”本科专业,2007年又申请了言语听觉科学的硕士点。言语听觉科学专业综合了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电子工程学等学科,。几年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目前,言语听觉科学实验室已拥有听力检测实验室,言语与语言矫治实验室,言语语言病理实验室,可视音乐治疗实验室四个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如可视音乐治疗实验室是依据人体视交叉、脑电波等原理进行设置的,适用于自闭症、广泛性发展障碍、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等患儿治疗,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达到唤醒、催进、激励、抚慰、宣泄等精神心理上的作用,可以获得药物和人际交流达不到的效果。
实验室成立以来,已承担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每一项研究成果都为特殊儿童的言语听觉康复带来了福音。如2004年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工耳蜗术后汉语言康复教育机理与方法研究”,奠定了人工耳蜗术后儿童康复教育科学方法的理论基础;2005年的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特殊儿童言语矫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构建了有关符合汉语言特征的言语矫治理论,提出了对各项言语功能障碍进行矫治的具体方法;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多重障碍儿童多重干预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特殊人群的康复效果;2008年,他们申请到了总经费高达350万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残疾人康复技术及设备研发-聋儿康复多媒体课件编辑平台及训练设备研发”课题,开始致力于提高我国聋儿康复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我国需要更多专业言语听觉治疗师
以帮助言语听觉障碍者康复和进行治疗为己任的言语听觉科学在国外已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在美国,大约有7万余名言语病理学家和3万余名听力学家为听觉、言语、语言障碍患者提供服务,他们都是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并取得执业许可的专业人员。巴西、印度、韩国等国家的言语听觉科学发展情况和美国较为接近。由于这些国家有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的康复设备,患者康复率都在80%以上。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2004万人患有听力障碍。我国言语语言障碍的儿童大约占儿童总数的4.98%,与国际认同的5%十分接近。但目前,我国言语听觉专业的从业人员在数量与质量上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现有从业人员约8千余人,其中经专业培训达本科以上水平的仅数十人。我国的言语听觉康复事业整体落后,主要依靠的仍是传统手段,设备老化。加强对言语听觉康复手段和技术的研究,为各级学校、机构培养言语听觉治疗师、康复师,显得尤为重要。
有意思的是,华东师大言语听觉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黄昭鸣教授出资创建了一一家“小小虎幼稚园”,作为专业研究的实践基地,并在这里形成一套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建立了“启聪博士”“启智博士”“启慧博士”“音乐博士”“心语博士”“新概念学说话”等一系列现代技术工作站。在这里,专家们用现代康复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技术,将零散的传统康复经验串连起来,取得了卓越的效果,已有数以百计的孩子从这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