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中国孤独症儿童父母企盼不再孤独前行
2009年 4月 2日 星期四 09:21 BJT 保存为书签 | 打印 | 阅读全文[-] 文字大小 [+]
路透北京4月1日电(记者 Lucy Hornby)---李明秋(音译)两岁的时候,父母发现他的失语症状,喊他名字没有反应,自顾自地盯着电视广告。
去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一切正常,但他的妈妈相信一定是出了什麽问题。她在互联网查阅大量资料後得到的答案是:孤独症(自闭症)。
中国研究孤独症起步较晚,直到2006年才明确了孤独症属于精神残疾,《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将孤独症康复纳入重点康复内容。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创办人田惠平称:“孤独症在中国鲜为人知。你要是在街头问问,可能有90%的人没听说过。”
李明秋是比较幸运的孩子之一,因为诊断较早。而很多孤独症患儿到特殊学校训练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Li-Ching Lee指出,目前所知唯一有效办法就是早期干预,越早越好。
在西方,每1,000名儿童就有2-6人有孤独症或相关障碍。
Lee说:“北京集中了大量资源和专家,但患儿到北京治疗要花很多钱。”
Lee指出,在北京有针对孤独症的教育机构,但在许多省市则没有专门的孤独症教育和治疗机构。
孤独症是儿童一种发育障碍,会影响社交和沟通技能的发育。目前自闭症的病因仍不得而知。
民间力量挑大梁
中国一些患儿的家长自主创办了学校和社会团体,来帮助孤独症患儿。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意味着父母往往要指望孩子养老,而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可能到年迈时还得照顾自己的孩子。
“对有残疾儿童的家庭而言,前景是非常非常黯淡的,”田惠平说,她的儿子也是孤独症患者。
中国现在有约100所面向孤独症儿童的学前学校,其中许多是非政府组织创办的,这些学校派教师学习星星雨的模式。多数教学材料来自国外,而後译成中文。
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在增强。在广州,非政府组织进行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宣传活动,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分享教育心得。一些省也成立政府支持的孤独症儿童学校,意味着孤独症日益得到重视。
孤独症儿童和家长参加星星雨学校为期11周的培训教程时,孩子学习社交技能,父母则学习如何训练孩子。
星星雨培训中心的?上画着卡通画,玩耍中的孩子叫嚷着,喧闹气氛跟普通幼儿园无异。
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进行接力赛跑,在这里看不到力争第一的氛围,但孩子们还是学会了轮流、传棒、听从口令,这令父母感到欣慰。
田惠平说:“现在是课程的第五周,是最好的时期,因为父母看到了孩子的进步,有了信心。”
“再过两三周,他们又会为未来焦虑,操心他们过世後情况会怎样。”
1986年在儿子四个月的时候,田惠平公派去德国留学两年,回来时孩子已经出现了孤独症的初步症状。
为了帮助儿子,她放弃了重庆当大学教师的工作,1993年在北京创办了星星雨。
田说:“我从来都不会认为,如果我挣了很多钱,我就可以给他所需的安全和尊重。只有当所有像他这样的孩子得到了安全和尊重,他才会是安全的。”
星星雨的王培培老师称,几年前多数患儿父母不愿意告诉别人孩子有孤独症,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告诉别人,并且努力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权益和帮助,但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还不够。(完)
编译:程华 发稿:朱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