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儿童强迫症可用认知行为治疗
文╱柯俊铭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性疾患的一类,根据流行病学统计,约有一%的儿童与青少年深受其害。在临床表现上,患者时为持续、重复与不合理的意念所困扰,为降低内心的痛苦,被迫出现诸多补偿性行为,如小朋友害怕细菌感染,结果过度洗手,不仅过程耗时,且严重影响课业学习、社交关系与家庭生活。
传统治疗仍强调服药的重要,透过百忧解(Prozac)、氯米帕明(Anafranil)等抗忧郁剂的帮助,可调节脑部血清素(serotonin)的分泌,对症状具有缓解作用。美中不足的是,服药常需经年累月,患者除需忍受副作用的不适外,一旦贸然停药,复发率极高。
另外,有学者发现,即使未服药,仅使用象征性的「安慰剂」,部分患者的病情也会好转,原因成谜。但不管如何,药物的介入确有其限制,而一篇近期发表于「行为治疗」期刊的报告更指出,与其依赖药物控制,不妨采用认知行为治疗(CBT),教导孩子如何面对恐惧,效果将近是服药的两倍,且长期受用。
在该研究中,美国梅约医学中心的专家,回顾一九八三至二○○四年间有关强迫症治疗的文献,并比较当中十篇认知行为治疗与十一篇药物治疗的结果,尝试利用整合分析去了解何者较佳,促使病童家长与医疗人员对相关处遇有正确的认识。
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暴露与不反应法(ERP)获得普遍的认同,是治疗儿童强迫症的首选。其概念为让患者处于自己易紧张、不安的情境中,藉由放松技巧的操作,逐渐适应原本排斥的刺激源,学会对抗冲动所引发的强迫行为,并建立「就算不做仪式化的处理,也不会有坏事发生」的信念。例如认为碰触鞋子就会生病的孩子,心理师便会要求他练习触摸后不洗手,并转移注意力。
专家表示,此项治疗的优点在于,病童可习得如何使用健康、合宜的方式去进行思考与采取行动,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然而要出现疗效,则与心理师的素质、病童动机与家属合作度有关。
有鉴于此,面对罹患强迫症的病童,建议家属应有长期抗战的准备,在配合医嘱服药之余,若能慎选专业的心理师,搭配认知行为治疗的介入,并持续提供孩子支持与鼓励,肯定其付出,避免给予压力,相信终能助其远离强迫症的纠缠。
(本文作者为公职临床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