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孤独”的心渴望爱
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孤独”的心渴望爱
晨报讯(记者 崔扶尧)在繁华喧闹的世界中,还有一群人无法感受世界、享受生活。
他们是一群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他们能看到东西却视而不见,能听到声音却从不理会,他们能与人交流却闭口不言……
他们就是孤独症患者。
孩子乱跑 家长互相帮照看
昨日12时许,记者在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室见到了这样一幕:虽然到了午饭时间,但家长还是在帮孩子抓紧时间做康复训练。
“欣欣,把球扔给奶奶!”60多岁的老人特意从锦州陪着孙子到沈阳做康复训练,可4岁的欣欣还不能听懂奶奶的话,也不能明白奶奶的苦心。没有语言能力的他,扔下球就要往门口跑。
“欣……”奶奶刚喊出一个字,欣欣就被另一个孤独症孩子浩浩的妈妈“抓”了回来。
“小淘气,你看浩浩多听话,你要听话,奶奶辛苦。”浩浩的妈妈抚摸着欣欣的脸,让欣欣看着她的嘴听她说话。
在康复中心,孤独症孩子因为自主能力差,时常会到处乱跑,这时,家长就会互相帮忙,把孩子“抓”回训具旁边,然后相互安慰,“都会好起来的。”
浩浩的妈妈告诉记者,因为同样的痛苦经历,家长们已经成了相互的依靠,“每个孩子都很让人揪心。不能说话,不知道看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只能给他们爱,拉着他们往前走。”
坚持是康复的秘诀
很多孤独症孩子在进入康复中心的时候,都是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家长也是精疲力竭,甚至有过放弃孩子的念头。
康复中心的林洁老师说,从事特殊教育的经验告诉她,不抛弃、不放弃是把孤独症孩子拉到正常世界的一座桥梁。
“涵涵!”林洁喊一个男孩。
“到!”男孩回过了头。
“你在干什么?”“写字。”
“亲亲老师。”林洁刚说完,涵涵站起来亲了她一下。
“这个孩子康复得很好。”林洁说,涵涵今年5岁,一年前来到康复中心时,不能说话,脾气暴躁,现在可以进行基本的对话了。经过训练,很多孩子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好转的秘诀只有坚持。”林洁表示。
2~5岁是最好的干预时期
康复中心的刘晖主任告诉记者,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表现为孤独离群、言语障碍十分突出、行为刻板重复、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等。
“父母学历高,子女得孤独症的几率更大,这可能与母亲怀孕时承受的压力大有关。但是孤独症患儿通常会有某方面特长,如算术、绘画、瞬间记忆等,要挖掘这些特长与生活的联系,让孩子走向社会后有谋生本领。”刘晖介绍,2~5岁是儿童孤独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段。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孤独症带来的障碍将成为终身遗憾。
“目前,全国孤独症儿童有300万,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由万分之五上升到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刘晖表示,目前没有根治孤独症的方法,但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