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建特需儿童援助中心 博爱康复中心下月扩建
![]() |
青年志愿者耐心引导自闭儿童。陈理杰 摄 |
商报讯 (记者 林桂芬 通讯员 黄义喜)昨日是第二个“世界自闭症日”,厦大新闻学院、医学院以及理工学院软件系与厦门博爱康复中心共同举行宣传活动,并签订共建协议,今后这些院系的学生志愿者将不定期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和生活。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市残联设想成立“特需儿童援助中心”,聋儿、弱智儿童、自闭症儿等3类儿童有望得到更加专业的康复训练。
市残联理事长曾毓琪告诉记者,我市目前有100多名自闭症患儿,3家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满足不了需要,预计下个月开始,将对博爱康复中心进行改扩建,届时面积将从1200多平方米扩大到3000多平方米,可容纳200多名特殊儿童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新闻特写
家有自闭症患儿 30岁母亲愁白了头
商报记者 林桂芬 通讯员 黄义喜
看着奔跑在草地上的儿子,郑女士笑了,眼里却泪花闪闪。
郑女士是宁德一家公办幼儿园的老师,丈夫是当地的公务员,原本日子可以过得简单而又幸福,可这一切都因为儿子改变了。
眼前的郑女士脸色发黄,额头和眼角处已有了不少皱纹,头上过半的白发更将她的疲惫显露无遗。她今年才30出头,可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老了很多。
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刻,她就操心个没完。儿子出生后就很难带,晚上经常不睡,或者易惊易醒。很多时间,郑女士都是整晚抱着他睡。
在两周六以前,儿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得挺好,不仅日常的“阿姨再见”之类的话会说,儿歌也会念很多,也表现得聪明可爱。
两周六之后,儿子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语言能力退化,封锁自己,喜欢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电视广告。
作为幼儿园老师的郑女士,开始有些怀疑儿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可是众人都说“不可能”。
郑女士抱着侥幸的心理,没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也因此延误了儿子的康复治疗,大约在半年前才确诊为自闭症。
得知儿子的病后,夫妻俩几乎抱头痛哭,但积极面对是惟一的选择。四五个月前,他们俩双双向单位请了长假,带着儿子到厦门来治病。
到厦门之后,郑女士才知道,自闭症需要终身康复。也就是说,她将一直要为儿子“呕心沥血”,直到她老去。
康复训练意味着钱。据了解,厦门有3家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除残联门下的博爱康复中心每月收费1000元出头外,其余两家每月收费都在3000元之上。
郑女士和丈夫两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一个月也才3000多元,到厦门之后,房租、生活费加上儿子的康复训练费,每月花销至少得4000元以上。刚到厦门时,儿子在一家私立的康复中心里训练,每月花费都得在6000元之上。
郑女士说,自己再辛苦也无怨无悔,只希望孩子能开心,同时她也希望社会能对自闭症的孩子多些理解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