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 没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他们或许听不到声音,或许看不到世界,或许智力障碍,但是他们能感受到温暖,触摸到幸福,因为他们拥有同样一座爱心涌动的学校,那是他们永远的心灵家园。
爱让天使飞翔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稚嫩的童谣从几个孩子嘴里传出,一名女老师被孩子们围坐在中间,打着节拍。老师、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教室门上贴着“特教班”,门敞开着,歌声飘出了教室,欢乐传遍了校园……
这是一群生活在荥经县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在这里,他们享受着与其他孩子一样平等的教育。
在这个特殊教育中心里,有44名7岁至12岁的残障儿童,主要是盲生、聋生、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和脑瘫儿童。
这些残障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让人伤心的故事。
“他们就好像落入人间、翅膀折断的小天使。”荥经县特殊教育中心的校长何声玲说,社会的关爱,让这些翅膀曾经被折断的小天使,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快乐飞翔。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何声铃说,一直以来,关注残疾家庭,关爱残障儿童,让他们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夙愿。
2007年12月26日,特殊教育中心挂牌成立,校址设在荥经县严道第一小学。“让残疾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平等教育,为残疾孩子的自食其力奠基,为他们的一生幸福铺路。”荥经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荥经县特殊教育中心成为全市首家成立的特殊教育中心,也填补了全市特殊教育的空白。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教中心成立之初有32名学生,现在有44名学生,有几名学生已相继毕业。他们中,有6名智障孩子被分在特教班进行学习,其余38名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和普通孩子坐在同样的教室里上课。为了方便残障孩子“随班就读”,老师往往将他们的座位安排在教室中间,或更靠近讲台的地方。
而在特教班里,墙壁四周贴满了老师们精心设计的小花、小动物,教室里还有一台电视机和一部电话机(其他普通教室没有这样的设施)。特教班的教室里,桌椅板凳被围成了一个圈,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围坐在老师的四周。教室里“特别”的陈设,体现了老师们对特教学生“特别”的关爱。
与普通学校的老师不同,特教老师往往更受家长倚重。很多家长因为家里有一个残障孩子,内心非常痛苦。因长期给孩子治病,有的家庭已经负债累累;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而难以积极生活,心理障碍重重,羞于与外人沟通。这个时候,孩子学校的老师通常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倾诉的对象。
何声玲说:“每次开学,家长都是泪汪汪地来这里报名,仿佛我们就是他们的救命草。这个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老师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责任,因为家长们希望通过老师教育孩子来扭转整个家庭的不幸。”
还有的家长不希望放寒暑假,觉得孩子在学校里是最好的。有的家长暑假在家遇到问题,第一个把电话打到老师这里。
今年40岁的王平,是特教班的一名女老师。从特教中心成立以来,她就在特教班任教。班里6名特教学生和王平的女儿差不多大,她把这些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
7岁的红艳因为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无法辨别“a、o、e”的发音区别。王平会让小红艳摸她声带的振动,通过辨别声带振动的不同来掌握发音规律。如果孩子还不能区分,王平就干脆用筷子抵住舌尖比划。教视力障碍的学生认识长方形,得抓住他的手,让他们摸一摸,并用冗长而简单的语言,反复解释:“这两边是长的,这两边是短的,这是长方形。”
而对于智障学生,很可能费时一天教会的内容,第二天就忘了。
这样的工作量,让王平觉得很累。
爱使心灵没有残疾
和普通学校不一样,特教老师有时会受到学生的“打骂”。
有些孩子智力有障碍,平常和普通孩子一样听话乖顺,一犯病就非常激动,情绪难以控制。特教老师说,虽然当时心里特别委屈。但因为知道孩子是生病了,用一段时间平复自己。过几天,孩子看见老师依然很亲热,老师也就更心疼这些孩子了。
12岁的珠珠由于智力有些障碍,刚来学校时,喜欢在地上捡东西吃,在老师反复的教育下,珠珠的这一习惯终于改了。
特教学生们虽然没有出色的成绩,但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作业能按格式要求独立完成,老师们也很欣慰了,家长们都很满意。
“虽然我无法发出完美的声音,但请让我在心底说声谢谢您,老师。”在特教学生杨柳的作文本里,有一行写得歪歪歪扭扭的文字。孩子们年幼,可懂得感恩。
9岁的特教学生邹珊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儿,每当下课铃响,她都喜欢拉着老师到操场上“丢沙包”。
“和我们玩的时候,看到老师笑容特别多,老师和我们一样高兴。”孩子们也希望老师们不要太劳累。
对于特教老师来说,他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孩子们的“眼睛”、“耳朵”,更是孩子们心灵的导师,他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诚心”,精心培育着这些祖国花朵,让他们拥有一颗绝不残缺的心灵。(文中学生为化名)
记者 舒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