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运动会 残疾孩子笑语欢声
![]() |
![]() |
今天是全国助残日,作为助残日系列活动,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艺术作品大赛颁奖和残疾儿童趣味运动会昨天在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举行。肢体残疾、盲人、聋人、智障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充满了赛场。
昨天北京天气有些凉,但孩子们并未受到影响。一群身穿白衣的孩子在拔河比赛中十分投入,孩子们认真地表情令人忍俊不禁。现场带队曹老师说:“今天来的都是12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残疾主要是唐氏综合症,还有轻微脑瘫的,也有自闭症的。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孩子参加文体活动多了,他们见世面也多了,与人的沟通能力加强了,最重要的是很快乐。”
一位患有自闭症的男孩姚柳漪,今年8岁,恰巧她的妈妈也来到这里。孩子家庭环境不错,父亲是清华大学博士,母亲在部队搞国防科研工作。但是,一个基因突变,姚柳漪就患上了这种病。他的妈妈坦然地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从小就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也不叫爸爸妈妈。两岁时,医院确诊是自闭症。参与体育运动以后,他有很大的改变。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们也很欣慰。”
另一边,记者看到盲人孩子在跳绳。他们的眼前是一片黑暗,但脸上浮现的笑容,可以让旁人看到他们一个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来自于1874年就成立的北京市盲人学校,王红蕾老师说:“我们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他们与平常孩子一样,有个性,有追求。我觉得平等对待他们,就是不要刻意去爱护,而是让他们去动手做事情。”说起这所学校,可有着光辉的体育战绩。王老师说:“我们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夺取了3枚金牌、1枚银牌呢。我们有盲人足球、盲人柔道、游泳、盲人门球项目。”
在不断的加油声中,记者顺着喊声望去,看见一些孩子们在做滚球比赛。这些智障孩子们来自北京市丰台第二培智学校,李淑玲老师说:“这些孩子很单纯,他对你所表达的感情都是真诚的。平时,孩子们在学校里住,24小时之内,我们都不让孩子们离开我们。有时我也在想,我们可能比他们的妈妈都更像妈妈,比妈妈的责任反而更大。”
说到他们自豪的体育运动,李淑玲说是抖空竹。记者一愣,因为健全人若不训练,都无法抖好空竹。李老师说:“你可别小看他们,他们还能做很多花样呢。运动过程中将空竹扔起来,还能接到。”这时,一个小男孩说话了:“我就能!”他叫张耘瑞,今年11岁,平时还喜欢唱歌,性格比较开朗。“平时玩得好吗?”他说:“玩得好”;“很多人都羡慕你吧”,“那当然了”;“家里人也高兴吗?”,“高兴!他们都不会,我会”;“学起来困难吗?”,“不难!”;“快乐吗?”,“快乐!”
也许,这些残疾孩子中间,有人今后会成为运动员,并能在残奥会上夺取金牌。不过,他们大多数人都将重新走向社会,而体育在他们人生过程中改变了他们自己。
本报记者 孔 宁 J087
本报记者 程 功 J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