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孤独症患儿的童年不再孤独
谨将此文献给孤独症患者和关爱他们的爱心人士,也希望更多的人对这个特殊群体伸出援助之手。
图为16日,武汉市孤独症康复协会康复训练基地,几名幼儿园的老师正在“一对一”教孩子们吃饭。由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症状特点各异,“一对一”上课是训练的重要特征。(记者 蔡晓智 摄)背景资料: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临床上以严重孤独、对别人全面缺乏情感反应,言语发育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缺乏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终生性、固定性、严重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疾病。本症男女比例为4-5:1。此症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美好的童年却与孤独相伴
在中国,最少有180万个儿童孤独症患者 ,他们感情冷漠、行为异常,无法与社会正常沟通。至今科学家也找不出发病原因。
武汉大学家属院,记者见到8岁的菲菲,呆呆地,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她不聋,却是充耳不闻;也不瞎,却视而不见。我不知道她每天在想什么,我说什么她也无法理解。一堵无形的墙,把她和外界隔开了。”菲菲的父亲胡孝沁的述说令人心碎。
“一个"虫虫飞"的动作,我们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上个月她才学会。”胡痛苦地回忆着:“她不会咀嚼,一餐饭可以吃上二三个小时;她不会大便,是我们用手去抠;她甚至不知疼痛,针头断在她手指,她也毫无反应。”
在位于东湖梨园的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训练基地,记者见到40多名与菲菲一样患孤独症的孩子:
在收治新生的教室,一名穿蓝色T恤小男孩翘着腿躺在角落;另一个孩子嘴里叼着玩具,漠然坐在板凳上,老师说:“如果不干预,他们可以这样一直呆下去。”
乍一看,患孤独症的孩子们长得很可爱,跟别的小孩没有区别。但看他们的眼光,冷漠而空洞,眼神飘忽不定,几乎不与人交流。 一位家长流着泪说:“如果儿子能笑着冲我叫一声"妈妈",我愿意牺牲我的一切。”赶走孤独 永不放弃
几年前,由我市一些医务工作者、特教老师、社会工作者和患儿家长组成了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为孤独症的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本月16日,徐顺生、王凤、李凡代表协会,将自己凑集的1400元送到了生活陷入困境的菲菲家。
“只要早期干预,教育得当,40%以上的孤独症患者有可能回归主流社会,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凭着这样一个信念,2001年3月,协会成员李凡和特教老师田文雁办起康复训练基地,“我们的宗旨是永不放弃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里的老师辛苦异常,为了教孩子念“苹果”两个字,整整一堂课,就掰着孩子的嘴不停地纠正发音;这里的老师极具爱心,孩子一旦发音正确,马上亲一下额头。几年来,也有20多名孩子从这里,升入普通学校继续学习。正是看中这里老师的爱心和耐心,患儿的母亲安李革放弃了在美国长达二年的治疗,来到这里求医。
据悉,我市对孤独症患者的帮助,主要来自民间。协会建成几年来,收到的捐助微乎其微。李凡说:“我们的治疗仪器严重不足,连个像样的综合训练室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