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接触~~
学校组织了去梨园医院做义工的活动。与其说是想锻炼一下自己,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闭症”这个名词的陌生而产生的兴趣。于是我报名参加了。
没有高大的教学楼,没有宽广的操场,没有那么多的游玩设备,梨园幼儿园只是坐落在梨园医院里的一个角落里。
下午2点,我们一行13人赶过去了,他们的午休刚刚结束,老师正指挥他们起床,穿衣服。有的小朋友动作很快,也有那么几个懒懒散散的舍不得起床。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情景,我并没有感觉到他们和我们当初有什么不同。
后来,这儿的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给我们分了组,我被安排在大班,和一位老师照顾其中的四个小男孩。
和我们在幼儿园时一样,下午的课程是从午休后分发水果开始的。而这一点,就让我为难了,老师将苹果削好后放到了盘子上。孩子们蛮敏感的,在听到老师叫他们的名字后便自己跑过来,拿了一块,而还有一部分孩子却只顾自己玩自己的,拍皮球啦,堆积木啦,或是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一旁。我尝试的走过去,蹲在一个堆积木的小孩旁边对她说:“小朋友,怎么不去拿苹果吃呀?好多小朋友都跑到老师哪儿去拿了。”我只记得在我刚刚叫她时,她看了我一下,而后,任凭我怎么和她说话,她总是把头扭到一边,继续堆她的积木,而且特别的认真,特别的开心。好象旁边根本没人似的。我又尝试了几次,可是,仍然没有能抓住她的眼睛。她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我无能为力了,站起身来,又看到了一个静静坐在角落的小男孩。看他的样子不过3岁。我轻轻走过去,用自认为很轻柔的声音和甜美的微笑对他说话。开始还蛮自信的,因为他一直盯着我,可我的话刚说完,他便哭了起来,这下子我急了,而且我越劝他,他哭的越凶。最后还是老师给他拿去了苹果,他才好起来。而看他一个人静静坐在那儿吃苹果,看到他眼角的泪水,我很难过,我很想陪他玩,和他说话,却又害怕伤害到他。毕竟,象他这样的小男孩太脆弱了。自始至终,我都没有看他笑过,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
吃完水果,正式的课开始了。我被小老师安排教一个小朋友写阿拉伯数字“3”。老师告诉我,要抓住他的手写。我开始还在想,用的着这样吗?教了几次,一个“3”不是很 容易学会吗?就这样,在我教他写 了两三排后,我有意把手放松了,慢慢收了回来。而小孩也跟着停下来不写了,一个“3”字,就这样变成了“2”,我又试了好几次,希望他不会发觉我手的明显变化。因为,我发现他写“3”时,不那么认真。但是,不行,手一松,就又是“2”了。后来,我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她告诉我,那是因为用手握着,孩子才会有种安全感,一旦手松了,他就会觉得不安全了,就会感到害怕。这就是“自闭症”的症状吧。于是,我试着和他沟通,却听着他哼唱《血染的风采》这真的让我感到很诧异。一个7,8岁的小男孩,竟会唱这首歌,而且唱的相当的准,当时我在想,如果好好的治疗训练,或许他会成为音乐人也说不定呢!于是我也跟着哼起来了,就在这时,他抬起了头,用那双有神的眼睛看着我,又朝我笑了一下。那一刻,我心里一振,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和他沟通的最佳途径,我也希望他能接纳我而不再是排斥。我耐心的告诉他他这样写“3”,一会儿又和他一起哼唱那首老歌。就这样在 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他学会了“3”。我觉得真是很满足,甚至还是成就感。
一节课结束了,小朋友的下一个活动是做操,我们便一热望内牵着一个小朋友下楼,来到楼前的空地上。小老师在前面示范做了几次,有些小孩领悟的快,跟着做,而更多的小孩需要我们手把手的教。我牵的一个小班的男孩老是把手放下来,头偏向一边,也不管我正拉着他的手晃动。当到了做“跳跃运动”时,他却一下子变的特别活跃,拉着我的手扇动着他的小手,跳的特别高,边跳边笑着,非常开心。
因为是周末,下午的活动并不 是很多。吃完饭后,小朋友们就都跑到阳台上,等着爸爸妈妈来接他们。老师告诉我们说,有许多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搬过来,放弃在家里的房子在这里租房子住,就是为了陪他们的孩子。孩子们一看到熟悉的身影就会开心的叫起来,和老师道别后就和大人一起走了。有些等的时间久了,也会着急,会哭起来,直到大人来。这不是跟我们小时候一样吗?可见,亲人的关怀不管是对正常的小孩还是他们这样的孩子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