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日: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
(Universal Children's Day)。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其目的是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走进孤独症孩子的世界
儿童孤独症,也叫儿童自闭症。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着姣好的面庞,纯真的眼睛,除了不说话和飘移不定的眼神,你几乎很难看出他们和健康儿童有什么区别。可是,他们却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读书、学习和思维。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些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并不是说他们安静,而是说他们封闭,“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不与人交流”。10月25日,记者走近这些孩子,了解了一些他们鲜为人知的孤独生活。
我是一个“星星的孩子”
记者采访中读到这样一篇特殊的日记,是家住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的于女士以自己儿子的口吻写的。
“我的名字叫呼斯乐,汉语意思是希望,今年已经8岁了。同龄的孩子都已经快乐的上学了,可是我却只能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从我生下来之后,爸爸妈妈就给予我太多的希望。他们希望我和其他小孩儿一样,能够上幼儿园,上小学,上高中……希望我能健康地长大,希望我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可是,我的生活状态却离他们的希望好远好远,这一切都因为我是一个‘星星的孩子’。
从小我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不会与人交流。我无法像普通的小朋友一样正常的上幼儿园,妈妈也曾经把我送进幼儿园,可是,我不是将小朋友的本子和笔弄坏,就是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东跑西跑。我喜欢看着一处发呆,喜欢手里拿着一张纸条无意识地敲打。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爱好,也许是我的大脑被分成了好多部分,有的部分可能在沉睡。我在努力地寻找答案,爸爸妈妈也在为我寻找答案,但是大家都没有找到答案,我依旧孤独地活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我只会说“妈咪”,不管我需要什么只会用这两个字来表达。为了让我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爸爸妈妈为我操碎了心,为了能够让我接受康复治疗,每天,他们都在拼命地赚钱,我只能和姥姥一起生活。今年,我和姥姥来到了沈阳做各种康复训练。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很想念妈妈、想念爸爸……
又到了秋天,我又长大了1岁。在我似懂非懂的眼眸中,我读到了妈妈的眼泪、爸爸的叹息,也看到了爸爸妈妈的无助。也许,我就是星空中那颗最遥远的星星,在无尽的深夜中摸索,在遥远的地方自我欣赏……”
难以捕捉的目光
10月25日,记者来到了呼和浩特市快乐星孤独症儿童训练中心。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这里所有的孩子都很漂亮,仿佛经过了特殊的遴选。然而,他们极端缺乏对事物最普通的反应,甚至连医生和父母都无法捕捉他们的目光。
6岁的小旭站在记者面前,用尽全身力气说出“阿姨好”3个字,每个字都把漂亮的面孔扭成一团。事实上,虽然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古怪难解,但他们正是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去完成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小旭的专门辅导老师向记者介绍说,小旭的目光永远停留在天上,仿佛能把天花板看透。另外,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没完没了地喝水,只要见到杯子里有水,拿起来就喝,他不知道饥饱,给饭就吃。他没有危险意识,走在大街上,不知道躲闪,把汽车当成自己的玩具。
9岁的新新是个漂亮女孩儿,长得很清秀。她特别依恋某种东西,喜欢长时间的干一件事情。最初,她坐在椅子上使劲儿地墩,无论谁说都不管用,依然我行我素,直到墩坏了4把椅子。后来她又学会了蹦得高高的然后用双膝跪在地上,这种行为老师看了都害怕,可是她却并不知道疼。这两天,她又开始揪下自己的头发然后放在嘴里抿,时间长了,头上竟然被她揪得露出了头皮。老师说,她就是这样,一个行为没有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行为代替,因为她总是需要某种可以依恋的行为。记者见到新新的时候,她的眼神里总是流露出一种很恐惧的神情。别人一抬手,她就下意识地用手挡。原来,因为她有这种病父母离婚了。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她跟姥姥一起生活。姥姥很疼爱她,但是为了能教会她某件事情,姥姥总打她,时间长了她就落下了这个毛病……
多半有某种不可思议的才能
据呼和浩特市快乐星孤独症儿童训练中心的包明玉老师介绍,相比之下,多数自闭症患儿的智力发育比同龄儿滞后。但是却有一部分孩子在某一方面智力又出奇的好,令人不可思议。比如说有一个叫小宇的孩子,对汉字简直就是过目不忘,只看一遍就能够全部记住。但是,如果让他把这些汉字应用到生活当中就相当困难了。
包明玉说,儿童孤独症主要有3种表现:一是孤独离群,不会与人交往。这些孩子往往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单独活动。周围发生什么事都与他无关,任何事情都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很少微笑。二是言语障碍突出。大多数患病的孩子不愿意说话,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三是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他们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一些患儿天天要#p#分页标题#e#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出焦虑。另外,还有一些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
无药可医 需要终身干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孤独症是一种全面发展障碍,一种无药可医、相伴终生的疾病。更有数据表明:每100个孤独症儿童中,只有5~10人成年后可以独立,而60%多的人将终身残疾。
据包明玉介绍,自1982年我国首次报道两例孤独症患儿以来,该疾病逐渐被精神医学领域所认识,并日益得到医学界、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病不可治愈,而且需要终身干预,很多患儿虽然干预的效果很好,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仍然有问题。但是,有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的干预进行得越早越好,2~6岁是干预训练的黄金时期。
呼和浩特市快乐星孤独症儿童训练中心的彩虹老师告诉记者:“孤独症儿童有时比那些智障的儿童还要难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育。”
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后能正常进入幼儿园,被别人接纳。”这是采访中包明玉对记者常说的一句话。
2007年,包明玉成立了这家孤独症儿童训练中心。说起当时的初衷,包明玉说,刚刚开始的时候,她只想开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可是,一位家长将自己有孤独症的孩子送了过来,在这里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之后,孩子竟然有了惊人的进步。看到孩子的进步,这位家长禁不住喜极而泣,她一把拉住包明玉的手说:“包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你就开一个专门接收孤独症孩子的训练中心吧。我们的孩子实在没有地方去,我送他去了很多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孩子就被退了回来。我曾经一度对他失去了信心,可是就在他对我喊出了‘妈妈’的时候,我感觉生活又有了希望。”面对家长的恳求,包明玉心软了。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成立了这家培训中心。虽然最初只有4个孩子,但是包明玉并没有丝毫的懈怠,为了能够让他们受到最专业的训练,她先后去深圳、广州等地学习最先进的经验。“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绝对不能辜负家长对我的期望。我们先后培训了46个孩子,已经有4个孩子进入幼儿园上学了。为了能够给这些孩子许一个未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包明玉说。
张磊夫是这个训练中心的一名男老师,他对记者说:“我学的是幼儿教育,来这里之前,可以说对孤独症一无所知。可是来到这里之后,见到了这些孩子,我的心灵被震撼了,他们是那么的柔弱。如果你要问我是什么让我有了留下来的勇气,我可以告诉你,那就是他们那清澈的眼睛。虽然身为一名男教师,可能在某些时候缺乏耐心,但是,我从来没对这些孩子发过火。我要尽全力保护他们,用自己全部的耐心来教育他们。”
采访即将结束时,包明玉说:“在我国,自闭症被列入精神残疾范畴。要解决孤独症这一世界难题,单靠医疗机构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真心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扬起爱的风帆,让这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从此不再孤独。”
【记者手记】
有人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本应在遥远的仙境,只是不小心落入了人间。他们有着星光般清澈的眼睛,却从不向别人述说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安静地独坐一隅,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经为人母的记者在采访这些孩子的时候,心里面总是隐隐在痛。真希望科学能够发达、再发达一些,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他们生病的真正原因;真希望不久的一天,社会不再把他们看成是“另类”;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对这些孩子伸出温暖的手;真希望这些关爱都已经化成了阳光,照射到孤独症儿童居住的“月亮背面”,让他们冰冷而孤寂的世界,也充满鸟语花香……
【链接】
孤独症的表现
2007年10月29日,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1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异常表现,父母如发现孩子有以下特点,应及时去医院诊断检查:当婴儿盯着父母或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高兴的反应;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不能辨认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孩子名字时没有反应;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1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并且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2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即使会说话了,也缺乏语言技巧。
1954年1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836(IX)号决议,建议所有国家设立国际儿童日,并在每年选择合适时间、以各国自己的方式庆祝儿童日。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联大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每年在11月20日为国际儿童日以及纪念上述两份文件通过而举办活动。(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