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治疗2009年新进展
自从2002年起,笔者就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到2009年底已经8年时间了。这个8年,与我国各界重视和大力开展自闭症康复事业的活动,是基本一致的。通过笔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一些典型康复病例的涌现,人们逐步改变了对中医的偏见,唯训练有效论等狭隘观念得以逐步纠正。尤其是近两年来,中里巴人著书《求医不如求己》,曲黎敏通过开展电视讲座和著书活动宣传中医哲学和文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让人们终于发现中医的核心并不是中药,而是经络,等等,他们对于中医的进一步普及贡献极大,仅次于当年毛泽东主席力排众议而定下的“中西医结合”这一重大决定的影响。感谢中里巴人、曲黎敏等各位贤能的努力,让中医有了更广泛的的群众基础,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笔者的关于自闭症的经络穴位按摩医术能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和采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
正因为得益于各位贤能的努力、诸多家长对于治疗新方法的执着追求,以及笔者长期不懈的坚持,使得关于自闭症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医术,得以可见天日,从原来被认为是“未经验证的疗法”,发展为被认为是“用之可行,行之有效”的疗法。
在2009年,笔者进一步丰富了治疗理论,完善了治疗方案,疗效也明显获得提高。在此,笔者愿意将2009年所获得的理论建树,奉献给广大的自闭症患者家长,以期对自闭症康复事业有所帮助。
一、树立和提倡和谐的多方案并存观。
各种康复方案林林总总,有医疗手段,如药物注射,服用西药、中药,中医按摩、针灸、理疗;也有非医疗手段,如康复训练。各种方案,其收效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不宜顾此失彼,相互排斥。从业者应当向自闭症患者家长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让家长自己做出思考和甄别。
二、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无和有”最简单的一对矛盾概念,发掘、宣传、运用《黄帝内经》。
无和有,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一对矛盾概念。人们最初对于无和有的认识,局限于视觉判断,认为不能被人们看见的是无,能够被人们看见的是有;后来因为发觉人们要呼吸空气,呼吸不到就会窒息死亡,才认识到虽然空气不能被看到,它却还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近代随着无线电技术大量使用,人们才意识到:在很多领域,看不见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但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之中,“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这一看法还是根深蒂固。这种看法甚至一度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医的看法,很多人一度怀有偏见。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体系的奠基理论——《黄帝内经》就面世了,它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经络。虽然人体经络在解剖上是看不到的,但我们的先人发现了它,研究了它,而且至今仍然根据经络理论治疗疾病,我们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可以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直接用手刺激穴位,竟然产生了有——有疗效。而患者的疾病则实现了从有到无。
三、从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结合《黄帝内经》的理论论述,建立自闭症可以通过经络穴位按摩得以治疗的理论依据。
无论自闭症患者的表现怎么特殊,也仍然是生命现象,只不过是一种异常的生命现象。所以,在研究自闭症的时候,深思生命、生命现象,可以给予我们启发。在对于生命现象的研究之中,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语言、劳动、社会三方面。《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源头巨著,开篇之语更是充满生命思考:“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这里把语言突现出来,鲜明地道出了人的首要特征;又突出了一个“神”,而且这个“神”一定要“灵”,才能“言”。中医的成功之处,在于不拘泥解剖学,而是把人体看成形神合一的有机体。从最简单的阴阳学说入手,认为“阳化气,阴成形”,《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样,理论上就有了“神”和“形”。“神”和“形”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是达到了“灵”的状态,语言就产生了。
基于如此的理论基础,可以启发我们形成更加清晰的治疗自闭症的思路。通过安全的穴位按摩,可以起到刺激经络、促使自闭症患者神志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变的作用。尤其应考虑壮一身之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补阳的手法,可以把“神”养好,神“灵”了,语言也就好了;不但如此,筋也得到休养,自闭症患者并发的多动症也可以安静下来。
四、提出除了穴位按摩疗法,还可发展灸疗和食疗。
如上所述,“补阳”有助于自闭症患者的精神发育。那么,有没有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起到“壮一身之阳”的作用呢?笔者研究了简便易行的灸疗法。工具是艾灸条,可以直接使用艾灸条,最好使用艾灸罐。灸疗部位:夏秋灸关元穴,从肚脐眼到关元穴都是可灸部位;冬春灸命门穴,从命门穴到尾闾都是可灸部位。每次半小时,注意防止烫伤,如果气温不高应注意保暖。此方法理论上有益,实践上简便易行,并且没有任何坏处,值得一试。
可以发展的食疗法,并不是流行于自闭症患者家长中间的“限制食物法”。仍然如前述《素问·六#p#分页标题#e#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能够给人什么,我们无法去改变;但是,地给人的五味我们可以改变。这就是饮食的问题。通过饮食,改善自闭症患者五脏的功能,从而改善他的神志,理论上是成立的。这就是自闭症食疗理论的《内经》渊源。
五、首次提出了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与外围症状的概念;完善了国际上有人提出的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概念。
六.进一步丰富了对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理论描述,认为冗长的表达方式是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典型特征;提出阿斯伯格综合症仍然属于自闭症的一种情形;观察到一般自闭症在康复过程中向阿斯伯格综合症综合症转化的现象。
七、提出夏天要给自闭症患儿充足的饮水。
自闭症儿童到了夏天往往特别烦躁,神志游走较重。从中医角度说,汗为心液,夏天人体出汗太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心神虚衰,导致心烦意乱,神志不守。一定要注意给自闭症孩子多喝水,尤其要适当补充淡盐水。
八、观察和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盗汗现象。
我们对自闭症儿童的问诊结果进行统计,发现8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初睡盗汗现象,出汗部位多为头后部,有的是头前部。这么一种高发的盗汗现象,与自闭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在中医的范畴里,引发盗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肾虚盗汗等。孤独症儿童在辨证上属于肾虚体质,那么肾虚可以推论为导致盗汗的原因。另外,中医也有“汗为心液”之说,据此也可以推论,盗汗的结果导致心虚,在五脏中,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心虚则神脱,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孤独症儿童为什么总是表现得心不在此。从现代病理学分析,排汗是人的自身散热功能,在头部盗汗排汗,显示肾虚儿童的头内部的温度可能高于身体其他部位。因温度高于正常,会引起脑的发育不良,诱发自闭症等。
九、观察和分析了自闭症儿童阴雨天病情加重的规律。
自闭症儿童在阴雨天时,往往多动症状较平时明显,神志游走加重。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自然界的变化为什么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状况尤其是神志状况有这么大的影响?夜读《黄帝内经》,豁然开朗。《内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这里的“天之邪气”,应解释为自然界的邪气,与正气相对。正气是养人的,邪气是伤人的,感则伤及五脏。我们曾经分析过,自闭症患者的先天生理条件一般比较不好,他们的五脏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从而导致神志失守。自闭症其病在脑,肾主脑的发育,在五脏之中,肾的作用和地位,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就更显得重要了。一句“雨气通于肾”,不就直接解释了他们阴雨天病情加重的原因吗?
这个奇怪的阴雨天定律并非不可克服。发现经过长期按摩治疗的儿童,行为逐步接近正常儿童,逢阴雨天仍然神志清爽,表现与平时无异。
十、提出自闭症可能与他们特殊的头型有关联。
头型,即头部的骨型。新生婴儿的头骨较软,随着发育,头型渐渐固定下来。养护人员的偏好、是否勤于改变儿童睡姿、儿童天性是否温顺配合、以及儿童是否患有先天性疾病等原因,都可以决定儿童一生的头型。
自闭症儿童中存在一个较为奇怪的规律,即扁头、偏头规律。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头后脑勺部较为扁平,另外还伴有偏头,后脑勺的左半部或右半部睡偏了。询问他们的家长,往往都说:这娃娃小时候比较难缠,给他调整睡姿他不干。那么,这种头型,与自闭症有什么联系吗?是这种头型的后部较扁,导致小脑的发育空间受限,然后导致了自闭症的出现吗?另外,我们发现,未产生自闭症的一般多动症儿童,也有扁头、偏头规律。在既有自闭症又有多动症的儿童中,这个现象尤为突出,而且扁头、偏头越严重,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发病情况越严重。
在年龄较小的患者中,这种扁头、偏头仍可发生转变。曾发现两例自闭症儿童因长期坚持按摩治疗,头部骨型变化明显,随着病情好转,扁、偏部位日益饱满。
十一、提出了有助于提高自闭症患儿交流能力的十个经典互动游戏。
在此提出的十个经典互动游戏,实为普通家庭养育普通儿童的常见游戏。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与孩子玩过这样的游戏,也许正是这种游戏的缺失才导致了孩子注意力分散。1、隔人找人:与儿童做游戏的人躲在第三方背后,头部出现在第三方头部的左方,呼喊儿童名字,然后快速将头部闪向第三方头部右方,让孩子寻找。反复如此。2、逗逗飞:是手指游戏。3、碰头:距儿童一尺,呼喊儿童名字,让儿童看家长的眼睛,然后口呼“哈--抵--抵--抵--噹!”,同时有节奏地令双方头部靠近,等喊道最后的“噹”音,时,双方眉头部轻轻碰撞。中间过程儿童如果眼神飘移,则中断游戏重来,整个游戏中要求双方对视。4、捉小虫(麻雀):家长左手执儿童的一只手,儿童的这只手心向上,家长另一只手的指尖,沿着儿童的这只手臂,从孩子指尖部逐步向上点击,沿着手臂中线共点击六个位置,每点击一#p#分页标题#e#个位置呼喊一个号子,这六个号子依次为这里青”、“这里红”、“这里痒痒”、“这里疼”、“这里搬梯子”、“这里摸小虫”。口呼一次点击一个位置,最后呼“摸小虫”时,用手点击儿童腋下,挠其发笑。5、单脚跳。6、走路沿石。7、打夯。8、筛罗罗。9、练习使用“你”、“我”的歌谣:《咱俩好》,有两个不同版本。10、坐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