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长承诺 帮小“雨人”入学
我的小“雨人” 好想进校门 追踪
“一半是白痴,一半是天才”,因患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快满8岁的小"雨人"小明屡次被小学拒之门外(本报前日报道)。多个事例表明,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小“雨人”也能走向正常的人生轨迹。本报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引起了众多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针对小明“读书难”的问题,彭州市教育局局长高显忠昨日表态,下学期,将全力帮助小明进入普通学校读书。
局长表态:一定尽力帮孩子进校门
对于智力不错、表达稍有欠缺的小明,彭州市教育局局长高显忠认为“应该给娃娃一个机会”。本报对孤独症儿童的系列报道,高局长非常关注和重视,“这样的孩子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宽容和支持。”
他表示,小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有责任保证他接受教育的权利。彭州教育局教务科也表示,在学习能力方面,需要医院对小明的能力进行一个评估,如果够得上上小学的标准,一定全力帮助其进入普通学校念书。若能力不够,则建议家长把娃娃送到彭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由专人负责,专门针对自闭症。”
成都市残联:力挺孩子“随班就读”
在成都市残联自闭症协会主席饶丽琴的组织下,成都众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成立了一个协会,常常聚一聚、聊一聊,相互温暖,给彼此“继续走下去”的信心。残联设有一个专门针对孤独症患者的康教中心,通过专业化的训练,帮助自闭儿童活化神经与大脑,达到全身神经体系整合统一发展的目的,从而提升他们在行为、学习、语言、注意等各方面的能力。
家长如何安排孩子的训练?饶丽琴建议,对学龄前的孩子,应该加强在物理方面的训练。在7~14岁,饶丽琴力挺“随班就读”,只有让孩子融入同龄人的环境,才有可能像同龄人一样正常成长。她认为,像包涵妈妈那样的“陪读”方式非常好,如果家长不能陪读,找一个人陪读也可以。
孩子离开学校后应该怎样融入社会?她称,目前成都市正在推广“阳光家园”的建设,青羊区和金牛区已开始运作。能力欠缺的孩子可以考虑进入残联的“庇护工厂”这种具有照料性的养护机构工作。
本报记者 吴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