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小雨人”心灵之门 郑大三附院征集20名“小雨人”免费
□记者李晓敏
阅/读/提/示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昨天,郑大三附院传出消息,从3月29日至4月2日,该院将免费为有孤独症倾向的孩子进行测评,同时选出确诊的前20名“小雨人”免费上课。
如果您的孩子两岁了还不会喊“妈妈”,如果您的孩子有孤独症倾向,后天起,可带着孩子去医院,免费参加相关活动。
小雨人故事6岁宝宝不会叫“妈妈”
再过几天,来自安阳一个农村的亮亮就要过6岁生日了,但目前,他却连一句“妈妈”都不会叫,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任何呼喊不理不应,即使在他特别想要某种东西时,他也只会拉着妈妈过去,看着东西哭。
每次提起儿子,亮亮的妈妈丁燕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咋也想不到他会得上这种病。”丁燕所说的“病”,指的是“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孤独症患儿被称为“小雨人”。
“当他两岁多时,同龄的孩子都会说很多话了,但他还不会叫‘妈妈’。”丁燕说,最开始时,家人并没太放心上,认为可能是男孩子说话晚,但一直等到三四岁了,孩子还不愿开口说话,而且总喜欢一个人玩,家人无论怎么叫他,他都没任何回应。
这时,家人慌了,带着亮亮四处求医,最后,在郑大三附院,医生最终确诊小亮亮患的是“孤独症”,而这时亮亮已经5岁多了。
相比于亮亮,生活在郑州的“小雨人”涵涵则要幸运一些。
“1岁多时,发现孩子不会叫爸爸妈妈,当时也是想着孩子说话晚,一直拖到两岁才来医院看。”昨天下午,在郑大三附院儿童心理行为中心内,记者见到了陪着涵涵一起来训练的妈妈吕红。
“现在是一天来上两次训练课,上下午各一次。”吕红说,涵涵现在2岁零4个月了,经过训练,已经能认识家里人,并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简单称呼了。
惊人数字河南约有3万~5万“小雨人”
“一般来说,此病症是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3岁之前治疗效果最好,6岁之后,效果就不太明显了。”郑大三附院副院长、河南省儿童心理行为中心主任姚梅玲说。
姚梅玲介绍,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孤独症发病原因尚不确定,目前无特效药治疗,但早期科学、系统的干预可使儿童有显著的改变。
现在医学界一般认为孤独症与几种因素有关:一与基因遗传有关,二与脑损伤有关,三与宫内感染有关,四与孩子脑部先天性发育形态有关,五与神经递质有关。
“目前,这种病的发病率很高,在1/200左右。”姚梅玲说,如果以这个发病率推算,河南患有孤独症的6岁以下儿童约有3万~5万人。本症多见于男孩,我省男女发病比例为6~9∶1。
如果是同卵双胞胎,一个是孤独症,另外一个85%会患孤独症;如果是异卵双胞胎,一个发病,另外一个发病率30%左右,而同胞兄弟姐妹间,一个是孤独症,其他的孩子发病率在3%~5%。
爱心关怀为所有孩子免费测评
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们往往都承受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患儿的康复需要和老师“一对一”训练,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家里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父母双方就要有一方辞职,全程陪同。“有很多孩子是可以康复的,但由于经济原因只能回家,两三个月后打电话来说行为异常,但是没有经济能力回来训练,我们看到很心疼。如果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孩子康复的几率会很大。”姚梅玲说。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为了提高大家对孤独症及孤独症倾向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孤独症患儿,该院决定推出爱心活动。
据姚梅玲介绍,4月2日下午3:30~5:30,他们将在郑大三附院睿智楼五楼会议室举办讲座,主题为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发现与治疗,主讲人为姚梅玲教授,所有感兴趣的家长均可免费参加。
此外,从3月29日至4月2日,该院将免费对所有儿童进行量表测评,筛查孤独症患者,并筛选出20名患者,免费体验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针对孤独症的ABA训练,感觉综合训练,社会交往训练等。
专家提醒孩子有这些症状一定要注意
姚梅玲说,近年来儿童孤独症案例不断上升,严重威胁到孩子的童年及健康成长。
此种病例的表现为乳儿期极度孤独,语言发育迟缓,大多保持缄默,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固执地坚持同一格式,反对任何变化,缺乏想象力,容易对周遭变化表现不安;对某些物品表示特殊依恋,不能离开;社交困难,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摸等迟钝或过敏。
如果您的孩子两岁了还不会说话;您多次叫他,他却无任何反应或无目光交流,而且有多动、发脾气、攻击、自伤、爱转圈等怪异的行为,那您的孩子可能患有孤独症或有孤独症倾向,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文中除医生名外,其他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