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音乐沙龙”让自闭症孩子开口唱歌


曹小夏(图右)每次排练都会拉着孩子的手认真地打招呼问好
15岁的陈阳捧着一杯水走到指挥家曹鹏跟前,自己先喝了一小口,然后说:“爷爷,不烫,你喝吧!”曹鹏笑了,接过水,大口喝起来。
这个小插曲发生在“天使音乐沙龙”。指挥家曹鹏应女儿曹小夏的邀请,来到“天使音乐沙龙”做志愿者。2年来,因为有了“天使音乐沙龙”,每周一次的音乐训练,让陈阳这样的16个自闭症孩子走出了天生封闭的世界,学会了开口唱歌。
一个小型民间公益组织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在社会化的慈善事业发展中受益?记者来到皋兰路卢湾早教中心,采访“天使音乐沙龙”的成长故事。
日历牌上“星期六”都打钩
50多岁的曹小夏是这个沙龙的负责人,个子不高,人很瘦。每周六下午,16个自闭症孩子都能在这个时候见到曹小夏和她请来帮助排练的志愿者。
3月19日这个周六,16个孩子都来了。所有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一样,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跟他说话,他可能回答也可能不回答,但他的眼睛都一样看着别处。“你好!说‘你好’,看着我说。对了,就是这样,很好!”排练时间快到了,每个孩子跑进来,都会跟曹老师打招呼,曹老师就会拉住每个孩子的手,一遍遍地重复这句话,这句话已经重复了2年。
陈阳在距离曹老师1米远时,站住了,一边鞠躬,一边问候老师好。曹小夏拉住他,看着他的眼睛问好。陈阳的妈妈站在一边,笑了。2年里,她的孩子学会向人问好,学会看着指挥,听着伴奏,张开嘴巴唱歌。
陈阳打算将来读大学,然后做公交车司机。不过,他现在的理想是做好乐队的指挥,每当音乐响起,无论是钢琴,小提琴,还是小合唱,他都会站出来指挥。他是16个孩子的专业指挥。
“他很投入,家里日历牌所有的星期六都打上了钩。”陈阳妈妈说,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很痛苦,他们的孩子先天缺乏社会认知能力,不会与人打交道,被叫做“天使的孩子”,目前上海有自闭症患者近万人,走进“天使音乐沙龙”的16个孩子真的很幸运。
8岁小学生也是志愿者
8岁的小女孩童琳涵正在拉小提琴,很自在。她被一圈人围在当中,琴声响起,16个“天使的孩子”都安静下来认真听着,陈阳又挥动双臂,开始指挥。
自闭症孩子大都记忆力很好,乐曲听过一遍,记住了就不会忘,下次再听到,问他们是什么曲子,一定能答出来。所以,每次沙龙活动前,会有几位志愿者出来示范表演,既是对上次训练内容的复习,也是为这次训练热身。这次第一个为大家示范的是童琳涵。
童琳涵4岁学琴,到沙龙来做志愿者还是第一次。“琳涵的提琴老师是沙龙的志愿者。老师说,她要来辅导自闭症孩子,问我是不是可以让琳涵一起来做志愿者。我说,当然可以!”童琳涵的妈妈说。
目前,沙龙有150多位年轻志愿者,各种职业的都有,还有在校学生,都来自“上海城市交响乐团”。2005年,上海曹鹏音乐中心组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非职业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2年来,乐团成员每周到“天使音乐沙龙”举办小型音乐会,教16个自闭症孩子唱歌、做游戏,带他们走上了舞台,用音乐为他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
“这些年轻志愿者的热情加盟,让沙龙活动既有社会公益性,又能很专业。”曹小夏说。
资助金从3万元到8万元
“天使的孩子”天生就封闭了自己,音乐或许能让他们融入人群,这就是曹小夏创办沙龙的初衷。可沙龙活动还要有场地有经费,这些必需的物力、财力从哪里来?
2008年5月,市慈善基金会向社会招募慈善救助项目,探索社会化的慈善救助,扶持民间公益组织参与慈善事业。第一批签约的11个项目中就有“天使音乐沙龙”。通过考核,他们当年得到3.42万元善款。市慈善基金会救助部负责人刘淑英说,钱不多,但足以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人关注自闭症孩子。
2009年,“天使音乐沙龙”通过了上年度的财务审计,并再次向市慈善基金会申请资助金。“这次申请到了8万多元,可以添置一些乐器了。”曹小夏说。
2年来,孩子们多次参加音乐会。今年4月3日,他们又将在上海音乐厅登台演出。“天使音乐沙龙”日益得到社会关注,与他们同台演出的,还有上海女记者合唱团和上海律师合唱团等。
与“天使音乐沙龙”一同成长的,还有“社会化”的慈善救助。2008年,市慈善基金会向社会征集公益项目,全年“外包”金额达600万元,2009年增长到了800万元。可以预见的是,慈善的社会化探索,将使更多慈善公益组织得到发展,“天使音乐沙龙”的故事将为更多热心慈善事业的人们提供思路。
(文中自闭症孩子使用化名)
本报记者姚丽萍